沿海地区湿地保护告急的背后
沿海地区湿地保护告急的背后
【中国经营网注】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结果显示:2003~2013年间,我国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减少了136.12万公顷,减少率为22.91%,是各类湿地中消失最快的(全国湿地平均减少率为8.82%)。其中,围垦和填海是导致滨海湿地消失的直接原因。事实上,从1950年到2000年,围垦和填海导致全国滨海湿地消失了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滩涂围垦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地方政府想方设法避开中央政府颁布的有关政策规定的监管。如中央政府规定,超过50公顷以上的围填海项目必须经国务院审批。但一些地方政府经常“化整为零”,把大的围垦项目分割成多个小的围垦项目,这样就可以避开国务院的审批。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沿海地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命支持系统——滨海湿地,正在与人类“告别”。
最新研究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大范围的围垦和填海已造成滨海湿地面积锐减,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即将被冲破。
10月19日,历时18个月、耗资60万美元,由中外近百位专家共同开展的“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结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对记者表示,在中国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沿海湿地受到的威胁最严重,但保护力度却最小。
滨海湿地与生物多样性
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按国际湿地公约的定义,滨海湿地的下限为海平面以下6米处,上限为大潮线之上与内河流域相连的淡水或半咸水湖沼,以及海水上溯未能抵达的入海河的河段。
滨海湿地地形上包括河口、浅海、海滩、盐滩、潮滩、潮沟、泥炭沼泽、沙坝、沙洲、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湾、海堤、海岛等。
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项目组组长雷光春介绍,中国滨海湿地面积579.59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0.85%。
研究显示,海岸带的潮间带和近海水域是鱼类的重要繁育场所和维持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是海洋渔业发展的基础。这些地区包括山东半岛南部海岸和东北海岸、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辽东半岛南部海岸等。
而在江苏南部盐城、南通近海岸区域、舟山群岛近海等水域,则是黄渤海地区鱼类的重要繁育区。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更是全球公认的海洋鱼类繁育的重要场所和具有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
渔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海岸带和近海水域的水产品产量为2800万吨(含天然捕捞和人工养殖),接近全球总产量的20%(2011年)。
“中国滨海湿地也是全球众多迁徙水鸟的繁育、停歇和越冬的重要场所,是全球候鸟迁飞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EAAF)上不可替代的关键区段,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委员会首席执行官SpikeMillington对记者说。
研究人员发现,每年在我国滨海湿地繁育、迁徙、停歇和越冬的迁徙候鸟物种总数达到246种。
通过对沿海243个水鸟调查点的7913个调查记录的系统研究表明:在中国滨海湿地栖息的水鸟中,有22种水鸟为全球受威胁物种(濒危物种红皮书,IUCN);有99种水鸟种群数量超过全球或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种群数量的1%;16个调查点水鸟的数量超过20000只;140个水鸟调查点满足国际重要湿地、国际重要鸟区或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伙伴网络(EAAFP)标准。
SpikeMillington告诉记者,在全球9条鸟类迁徙路线中,有3条经过中国境内。但滨海湿地围垦与填海造成的候鸟栖息地丧失,已经对鸻鹬类等迁徙水鸟构成了直接威胁,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水鸟种群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红腹滨鹬为例,该鸟类在北极繁殖、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越冬,单程迁飞距离超过1万公里,我国渤海湾北部和西部是其北迁途中最重要的中停补给地。
每年春季迁徙季节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有80%的红腹滨鹬会在河北滦南沿海湿地停歇一个月进行能量补充,该湿地的保护状况直接决定着这种鸟类能否顺利达到北极、能否成功地繁育后代,也因此决定着该物种的命运。
围垦填海的经济利益
项目组当日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国60%以上的天然沿海湿地消失,包括53%的温带滨海湿地、73%的红树林和80%的珊瑚礁。
雷光春对记者说,“尤其是近十年来滨海湿地消失的速度显著高于我国其他类型湿地。”
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结果显示:2003~2013年间,我国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减少了136.12万公顷,减少率为22.91%,是各类湿地中消失最快的(全国湿地平均减少率为8.82%)。其中,围垦和填海是导致滨海湿地消失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