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地产运营模式被谁淘汰了?
李嘉诚地产运营模式被谁淘汰了?
【中国经营网注】李嘉诚关于买地的名言“地段、地段、地段”一直是民间房产投资者的金科玉律,但在中国的房地产界,李嘉诚更是“囤地”带头人。比如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位于北京中央别墅区温榆河板块的誉天下别墅,1993年长江实业就作为大股东之一参与开发该地块,2003年长实全资拥有该项目,2008年别墅才开始一期上市,最后完工时间预计是2018年。也就是说,长实相当于用了1/4世纪开发一个项目,而项目则从当年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千万级别的别墅区。另外,截至2014年二季度,长实29个项目9年只完成了1/3。
不过,到了2013年,内地开发商可以说已全面超越港资开发商这个“老师”。内地的规模化地产企业一般采用的是“5、9、12”的快速周转模式:拿到地5个月内开工,9个月卖楼,12个月现金流转为正。这一模式帮助内地房企迅速占领市场,扩大规模。而港资开发商除了“现金流较稳健”这个优势,已经很难找到可以跟内地房企匹敌的武器。
在周转速度上,无论面对怎样复杂的政策环境与经济背景,哪怕利润微薄,内地房企也会为了企业继续规模扩张与保持市场份额的战略考虑,宁可用高价拿下土地,再用高周转模式迅速滚雪球下去。且不说高周转与慢周转的优劣,在中国房地产业,慢工细活是行不通的,市场要求的是快工出细活,只有适应市场的企业才不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李嘉诚关于买地的名言“地段、地段、地段”一直是民间房产投资者的金科玉律,但在中国的房地产界,李嘉诚更是“囤地”带头人。
最近《别让李嘉诚跑了》一文在网络上热传,犹如在舆论场中投入重磅炸弹,引起热议。当然,很快长和系继续回应没有撤资这回事,而且有买有卖,属于正常商业行为。国家发改委也有负责人回应,中国要形成更加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先不提这文章是否涉及道德绑架,仅就地产行业而言,目前在内地李嘉诚持有物业仅剩20万平方米。但就事论事地说一句,即使长和系不跑,它在内地也属于被越来越强大的内地房企淘汰的前浪。
李嘉诚关于买地的名言“地段、地段、地段”一直是民间房产投资者的金科玉律,但在中国的房地产界,李嘉诚更是“囤地”带头人。比如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位于北京中央别墅区温榆河板块的誉天下别墅,1993年长江实业就作为大股东之一参与开发该地块,2003年长实全资拥有该项目,2008年别墅才开始一期上市,最后完工时间预计是2018年。也就是说,长实相当于用了1/4世纪开发一个项目,而项目则从当年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千万级别的别墅区。另外,截至2014年二季度,长实29个项目9年只完成了1/3。
再比如2010年8月,国土资源部曾经通报,截至2010年8月中旬,全国有闲置土地2044宗。媒体关于这一事件的深挖结果是:央企是囤地大户,但港资开发商才是囤地老手。比如新世界中国囤地济南,一个商务楼项目因囤地获利约300多倍。
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港资开发商进入中国,他们不像内地房企,一盖好房子就急吼吼地卖了回笼现金再奔赴下一个项目,老谋深算的港资富豪们认为房子不值钱,土地才值钱,所以,他们更喜欢购入一二线城市市中心的位置,然后开始放长线钓大鱼。等到这些区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港资房企才会开始慢慢开发,定位于高端市场,采取以利润为导向的模式进行运营。除了住宅,他们还会开发商场、酒店、写字楼、涉外公寓等全系列产品,不放过任何可能的利润空白点。
而出于借鉴这些港资企业的成功经验、税收、就业等诸多方面考虑,地方政府会优先考虑这些企业过来进行投资,甚至短期内会给予税费、地价上的优惠,以此博取中长期的税收与就业的效益。
凭借香港开放的融资环境、成熟的发展体系以及长线投资、长期囤地的开发方式,长实地产(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九龙仓、新世界、新鸿基、瑞安房产、嘉里建设等在内地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但这种高利润、慢周转的方式也有弊端。已故船王包玉刚旗下的九龙仓,拥有收益优良的收租物业,投资目光精准,但2012年其高层周安桥也曾以九龙仓在内地18年的发展和万科进行比较,称后者规模涨了千倍,九龙仓只涨了十倍二十倍。2012年上半年九龙仓在内地的销售金额仅为66亿元,是万科的1/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