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为何无缘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
“亚投行”为何无缘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
北美当地时间6月23-24日,第七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
会前曾有不少传媒、尤其大陆传媒预期,中国可能会在本轮S&ED对话中和美国提及并讨论亚投行(AIIB)话题,甚至有个别中国国内智库和学院派人士“大胆假设”,认为中方可能借此平台向美方提出加入AIIB的邀请。
在这种看上去很热闹的气氛里,BBC等国际传媒也在S&ED开幕前夕,将“亚投行话题”列入本轮中美对话“可以期待”的重点话题之一。
然而事与愿违。6月23日,与会中方代表之一、财政部长楼继伟明确表示,本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并未谈及亚投行事宜”。
尽管楼继伟作这番表态时,为期仅两天的S&ED刚刚“赛程过半”,但以他的身份在公开媒体场合作此表态,已足够说明“亚投行”话题不仅在本轮S&ED中不是什么“可以期待”的重点话题,甚至未必被正经当作话题去谈及。不仅如此,在中美双方重要任务对话中、对话后的一系列表态、吹风中,楼继伟几乎是唯一专门提到亚投行问题的一位。对比本轮S&ED开幕前的热烈预期,颇有些“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尴尬。
被“错过”的亚投行
何以会出现这样的场面?
纵观本轮对话公开披露的热点、成果,除了共同强调“提升中美经济合作水平”等当初两国领导人共同倡导并推出这一对话平台时的基本宗旨外,将大多数注意力放在“粗”“细”两头。所谓“粗”的一头,即较宏观、较笼统的“务虚”,如对话期间组织的三大专题讨论会(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改革、促进贸易与投资、金融市场稳定与改革);所谓“细”的一头,即或不得不谈、或有望“谈出些名堂”的具体话题,如老生常谈的人民币汇率、网络安全、贸易平衡、市场准入、高科技管制、知识产权保护等话题,以及此番被中美双方当作“重大成果”浓墨重彩突出的多组新的、有利于环保和创新的经济伙伴关系等。
作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间的战略性、常态化对话机制平台,S&ED的设计原本的确很适合讨论诸如“亚投行”这类较“高屋建瓴”的话题,但本次对话前的氛围却并不合适。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近来中美两国在多领域、多层面出现了关系紧张、微妙的局面。尽管双方都强调和承认对话、合作的必要性,但较之以往较注重维护对话的总体和谐信息,努力展示“谈而有益”,此番双方更重视向本方和外界“观众”展示自己面对对方时的“开诚布公”“有话直说”,努力展示的成功变成“哪怕有分歧、对话仍存在且有意义”本身。双方在本轮S&ED开始前、进行中和结束后,也采取了耐人寻味的“各说各话”姿态,即各自强调自认为的“重点”“成果”,而不在意(或装作不在意)对方对同一话题(或“成果”)的态度及评价。很显然,这种独特的氛围和态势适合于展现各自姿态,也适合于交换彼此意见,但不适合于开展“有来有往”的“回合制”讨论。
而“亚投行话题”恰属于“既不够粗、也不够细”的后者。很显然,对于这个话题双方都有很多话要说,中方既要表明开放、接纳和无意将这个国际性金融机构政治工具化的基本态度,又要确保本方在这一架构内的应有权益、发言权,美方则既要继续摆出“我要给你立规矩”的脸色,又要竭力证明自己非但无意与亚投行的组建作梗,甚至是乐观其成并愿意与之合作的。在“亚投行话题”的背后,更有如何确保在地区经济政策和经济合作机制不以排斥对方为目的(即所谓“不排他”原则),以及推动国际金融秩序改革以体现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地位变化等更宏大、更战略性的问题。如此复杂、多层面、大深度的话题,需要双方耐心地、反复地去磨合、讨论、协商、讨价还价,甚至碰撞、争吵,才能最终有所收获,形成一个让彼此都能接受、也都能对本方阵营中质疑和反对派有个交代的“菜单”。目前的氛围非但不足以确保双方进行这样的会谈而后达成如此成果,甚至无法确保双方必然会进行这样的会谈,既然连谈的条件都远未成熟,又遑论谈出个所以然来?既如此,又何必浪费S&ED短暂而宝贵的两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