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玉米深加工业因何陷入困境?
东北玉米深加工业因何陷入困境?
【中国经营网注】在国家玉米“托市”收购政策影响下,东北地区原料玉米价格保持高位,然而淀粉、酒精、饲料等下游市场产品价格却长期在低位徘徊,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压力下,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此外,由于加工链条短、产品趋同等原因,目前玉米深加工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进入升级整合加速期。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见到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宪岐的时候,他正焦急地协调从黑龙江竞拍的2万吨玉米的运输问题。由于原料玉米价格连年上涨,下游产品价格偏低,这家年加工玉米90万吨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从每年盈利5000万元陷入仅酒精一个产品就每月亏损700万元的窘境。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对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采访发现,在国家玉米“托市”收购政策影响下,东北地区原料玉米价格保持高位,然而淀粉、酒精、饲料等下游市场产品价格却长期在低位徘徊,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压力下,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此外,由于加工链条短、产品趋同等原因,目前玉米深加工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进入升级整合加速期。
企业亏损无奈“硬撑”
“根据目前的酒精价格计算,企业的盈亏‘平衡线’是原料玉米价格每吨2250元,但现在已经到了每吨2350元。仅酒精这一个产品亏损700万元/月,亏损状态已持续两年了。”王宪岐说。
目前,“四降一高”现象,即:产品价格下降、加工量下降、销售收入下降、利润下降、玉米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在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行业表现明显。
“2014年6月末数据显示,优级食用酒精价格同比下降1%、淀粉糖价格同比下降12.6%;以比较有代表性的新天龙公司为例,去年上半年,该企业加工量同比下降3%、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4.2%,企业出现亏损。”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伟华说,“尽管下游产品价格低迷,但玉米原料价格却维持在2200至2300元/吨的高位,与玉米销区价格倒挂。”
“生产一吨淀粉就亏140元,停产损失更大,只能‘硬撑’。”中粮生化(8.10, 0.12, 1.50%)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秀成说,“维持生产,还有每吨100元的‘边际贡献’,可以弥补一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员工工资。如果停下来,设备还得折旧,员工还得发工资。”
黑龙江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潘升表示,2014年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开工率“高开低走”,“在成本较高、产品价格较低的双重挤压下,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不得不停产,特别是生产酒精的企业基本一半都停产了”。
与黑龙江情况相似,去年上半年以来,吉林省又有4家玉米深加工企业相继停产,停产半停产企业数量已达10家,开工率不足50%。“2012年下半年以来,吉林省玉米深加工行业出现开工不足,部分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多数企业出现亏损;2013年全行业总体亏损10.3亿元,2014年上半年全行业又亏损了6亿元左右。”一位业内人士说。
“托市”形成“堰塞湖”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在东北地区出台玉米临储政策,实行“托市”收购,玉米价格被逐年抬高,东北地区的玉米收购价格已由本世纪初的900元/吨上升到目前的2300元/吨,上涨了近1.6倍,原料成本占总成本70%的玉米深加工行业长期承压运行,产业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