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负责人薪酬公开 目的何在?
央企负责人薪酬公开 目的何在?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据权威人士透露,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方案已经正式落地并将于2015年1月正式实施。除了央企负责人薪酬调整外,国家将建立薪酬信息公开制度,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福利性收入等薪酬信息,无论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负责人,都必须参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并向社会公开。
那么,央企负责人薪酬公开制度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据京华时报报道,就一般情况而言,薪酬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理当保密。但把央企负责人的薪酬晒出来另当别论。这既是对社会关注的正面回应,也是完善相关制度的需要。央企薪酬制度改革,一直是社会舆论热点,这既是因为央企、国企薪酬制度中确实存在着不合理之处,也缘于因信息不公开、不透明造成的误解。
这导致央企、国企的薪酬制度改革,被简单解读为降薪,而忽视了其中企业属性不同、社会功能不同造成的差异性,也忽视了央企、国企改革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把降薪视作改革的主要诉求。央企负责人薪酬信息公开,为国有性质企业的薪酬信息公开带了一个头,如果推广开来,公众对于国有企业的薪酬水平和构成就可以有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也有助于对央企、国企的现状有更全面的了解,避免误解引发放大效应。
央企负责人薪酬公开,也有利于实现对其收入水平和过程进行内外监督。
薪酬制度改革后,央企负责人的收入会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但是,鉴于央企所掌握的庞大资源,人们仍然担心,在薪酬缩水后,是否会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补偿。薪酬信息公开,对于堵住获得隐性收入的通道,限制过度的职务消费行为,都可以起到威慑性作用。
央企负责人薪酬公开,还特别顾及到了此前难以覆盖的角落。相对而言,上市公司因为制度要求,其负责人的薪酬信息相对容易获得,但非上市公司则容易置身于监督之外。此次专门规定非上市公司也包含在薪酬信息公开范围之内,既是制度公平的要求,也扩大了自信公开的覆盖面。
此外,央企负责人薪酬公开,还让官员财产公开得到了推进。作为国有资本的出资人代表,央企负责人多采取的是任命制,这一行政化程序也决定了央企负责人的官员身份。目前,官员财产采取的是申报制度,即上级部门掌握情况,而社会仍难获得相关信息。央企负责人作为官员的组成部分,其薪酬公开有助于积累官员财产公开的经验,创造让更广泛的官员群体公开财产的条件。
实际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修改,由人社部、国资委、财政部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薪酬制度方案已经基本“落地”。根据改革方案要求,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目前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构成,调整为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
“央企负责人基本年薪将按照上年度所在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确定,除此以外,绩效年薪与任期激励收入的系数也会考虑市场竞争程度高低、企业规模、负责人任期考核能否胜任等多重因素。改革后,央企薪酬水平总体将不超过央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7到8倍。”一位国企人士透露。
目前央企主要负责人与职工薪酬差距在12倍左右。其中,国资委监管央企高管平均年薪在60万到70万元,非国资委监管金融类央企高管薪酬则普遍在百万元以上。
另据了解,一直以来,作为央企薪酬最具争议的灰色地带,央企高管“看不见的收入”成为社会质疑的焦点。“央企高管有很多不需要在公告中披露的隐性收入,同时,很多央企高管薪酬与业绩没有挂?,即使公司出现大幅亏损和业绩持续下滑,高管也并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反而还拿?高额的薪酬。
还有一种情况也很普遍,有些高管在公告披露时看上去薪酬不高,但是他同时又在其他子公司、合资企业等担任挂名董事长,还有很大一笔收入。”一位业内专家称。
不过,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和2009年的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相比,此次开始触及政企分开这个根本,特别是这次改革没有迴避最为核心的隐性收入问题,可以看出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编辑:姜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