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观点 >

京津冀为何30年未能一体化?

2014-07-23 10:54:00

 

来源:互联网

京津冀为何30年未能一体化?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从“首都圈”、“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到“京津冀都市圈”,终于升级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这一过程走了30多年。这一漫长历程后面,是机制、利益的纠结。不过,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有关议题提交至中央高层,这一备受关注的“区域融合”将有望彻底得到解决。

据新京报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点是交通问题,其主要关注如何通过交通一体化来促进城镇化发展,并带动GDP增长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京津冀怎么一体化,首先就要交通一体化。”

他说,“比如发展高铁、轻轨,打造一体化区域,为京津冀一体化创造便利交通条件。”

对于环保规划而言,他表示,应该具有可实施性、可监督性的措施要求,如可以参照已经出台的“大气十条”和即将出台的“水十条”,出台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的环境保护工作具体实施细则,此外,也要注意部分治污措施协同化,如在机动车污染问题上,京津冀地区在统一油品质量的基础上,可统一限排、统一限行。

另据了解,津冀一体化规划分成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其由发改委制定,此外还有交通和环保领域的两个专业规划,三个规划将同步出台。当前,原本计划于上月底出台的上述三个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制定的最后阶段,即将上报国务院,获得批复后公布。

实际上,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此次京津冀三大规划上报国务院,在常纪文看来,京津冀一体化不单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问题,还意味着将在国家发展中间成为新的增长极,如此大规模的规划出台,势必需要中央的统一协调,听取各方面意见,常纪文说,“这是一大盘棋,不是各打各的小算盘。”

早在2010年,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就表示,导致京津冀三地无法进行深层次合作的根本原因是行政阻隔,由于地方官员只考虑地方发展,GDP政绩观作祟,三地各自为政。其在当时采访中举例,天津碱厂由于所需的盐由外地输入,又面临运输成本高与铁路运力不足的问题,在天津已无优势,肖金成曾建议天津碱厂搬迁至河北或者山东等地,或从天津塘沽区搬到大港区,但塘沽区和天津都不愿意其搬迁。

北京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陈智国亦直言,一体化最大的难点还是在于体制问题,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站在大区域角度去落实一体化的定位和方向。

此外,在改革财税机制之外,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指出,也应在生态环保问题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杨思远表示,河北省每年给北京提供大量的水等资源,上游不允许建工厂,投资是地方上自己来搞,河北的财力又达不到,所以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比如生态补偿机制。

京津冀一体化中,河北相对落后,地位也比较尴尬。比如河北省各城市在定位上也较为雷同,没有突出重点,应在一体化过程中重点选择,根据区域自身突出重点。对此,常纪文表示,一体化既不能成为地方盲目发展非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借口,也不能成为地方扩展房地产市场的借口,更不能成为地方盲目扩展工业园区的借口。

“如果把河北看成是个后花园,是精心打理呢?还是让它破败不堪呢?”王金营打比方说。他说,很多人包括河北自己,都认为河北要服务京津发展,这没有问题,但在服务京津的同时,也要有自身的创新能力,要吸引京津的人才、资源,抓住机会发展自己,不能仅仅依靠服装等低端行业。

值得玩味的是,虽然媒体热潮“京津冀一体化”概念,但接近50%人不看好京津冀一体化。根据零点指标数据6月网调显示,约半数人(50.5%)看好京津冀一体化,另半数人则认为其发展一般或不看好。相比其他群体,政府公务人员却对其看好率偏低。

调查显示,42.8%民众均认同河北应为此举的最大受益者,15.9%则认为北京应为最大受益者,仅9%认为最大受益者会为天津。不过,在政府工作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认为北京会成为最大受益者,明显高于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工作的受访者。(政府:29.4%;事业单位:16.4%;企业:15.0%;)

此外,调查还显示,在假设“京津冀一体化”已实现的情况下,半数人北京人表示自己仍坚持在京购房,14.2%会考虑在河北购房,而考虑在天津购房的仅占7.5%。如果自己在北京和河北置业,四分之三民众也表示多为投资而非自住。(编辑:姜小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