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寡头格局成形 腾讯海外支付存瓶颈
双寡头格局成形 腾讯海外支付存瓶颈
日前,腾讯控股(0700.HK,以下简称“腾讯”)公布了截至2018年6月30日未经审核的第二季度及中期综合业绩,被认为是最赚钱业务的腾讯游戏出现下滑。
然而,就在众人把目光集中于游戏业务的同时,不少人也注意到,腾讯的支付业务6月末月活跃账户已逾8亿。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逾40%。受益于智慧零售的举措及高频小额支付使用场景解决方案,支付业务线下商业支付笔数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280%。商业支付笔数占总交易笔数的比例首次过半。
不过业内人士也表示,尽管腾讯的支付业绩表现可圈可点,但面临国内支付市场较为稳定的双寡头格局,腾讯的支付业务再难有大幅度提升,出海是其未来的发展重点。不过相较于支付宝的技术输出、在当地建立支付宝模式,微信支付单纯依靠游客和华人的模式似乎已经处在了下风。
主营业务发展遭遇人口红利瓶颈
数据显示,腾讯游戏的手游业务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9%至176亿元,环比下降19%。端游收入同比下降5%及环比下降8%至129亿元。此外,虽然吃鸡游戏保持着良好的日活(日活跃用户数量),但因迟迟未能拿到版号导致无法尽快商业化;《堡垒之夜》在海外市场已产生相当热度,但国内要下半年才会正式推出。以上都导致了2018年上半年腾讯游戏业务出现“洼地”现象。
业内人士分析,受监管收紧和行业严峻形势影响,腾讯的游戏业务增速本财季内出现了小幅下滑。从宏观层面来看,游戏发展遇阻具有特殊的政策和行业整体背景。由于游戏监管部门的重组,游戏审批正在遭遇瓶颈,国家新闻出版署自2018年3月起更是收紧了对游戏出版号的发放。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如今人口红利时代将被消耗殆尽,靠纯粹的人口增量已经不能实现游戏业务的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新增2300万移动互联网用户,用户总规模突破11亿。
这就意味增速放缓已成必然。更主要的是,用户规模距离14亿人口上限已经不远了。另外,虽然手游仍是很多人打发碎片时间有力的“载体”,不过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应用也在悄然地占据着用户的碎片时间。随着人口红利时代的消耗殆尽,想要在游戏业务上实现井喷变得越来越困难。
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转变,腾讯必须改变以往单纯靠量驱动的增长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腾讯游戏业务虽受政策等因素增速有所放缓,但支付、数字内容订购与销售、社交及其他广告等多项业务表现亮眼,营收架构日趋稳健。尤其是线下商业支付笔数同比增长280%,商业支付笔数占总交易笔数的比例首次过半。
腾讯相关负责人指出,商业支付笔数占总交易笔数的比例首次过半,主要受益于智慧零售举措及高频小额支付使用场景解决方案。其中,作为高频小额支付解决方案代表的腾讯乘车码,已覆盖深圳、上海、广州近百个城市,支持BRT、公交、地铁、索道、轮渡等智慧交通移动支付场景,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以深圳为例,自2018年5月8日上线,运行不到3个月,深圳市地铁乘车码用户已突破600万,单日使用人次突破100万,腾讯乘车码正快速成为支付业务增长的助推器。
除此之外,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表示,腾讯支付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双寡头垄断进一步增强,中小支付机构的场景愈发萎缩被蚕食,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腾讯的一些管理措施,如封死所有免费提现的出口,让资金流最大限度地在微信体系内流转,极大地提升支付活跃度。
相较于游戏业务的增长乏力,有人猜测未来腾讯会将主营业务转向支付领域。
对此,腾讯方面并没有给出正面回应。其相关负责人仅表示,腾讯会继续关注移动支付的发展,随着国内支付场景的不断深入,移动支付已从支付手段转变为推动行业智慧化的深度融合器。未来移动支付还将继续下沉,整合各方能力与资源,助力畅享智慧生活、建立智慧城市目标的实现。
在移动支付网主编慕楚看来,由于央行监管持续加强,各支付机构需上交备付金,支付本身盈利空间降低,不太可能转向支付,而是向智慧连接转向,比如物联网。
刘刚则认为,未来腾讯发展的重点还是游戏,目前支付业务的占比非常小。即使是很远的未来,支付也应该无法与游戏产业相提并论。
国内支付市场双寡头格局已形成
虽然综合各种因素来看,腾讯未来发展的重点不会倾向于支付领域。但是,从目前国内支付市场的情况来看,腾讯支付业务的表现仍然值得期待。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62亿人,较2016年增长21.6%。预计2018年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增长减缓,累计用户规模有望达6.50亿人。
业内人士指出,经历发展初期用户规模迅猛发展后,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趋于成熟,用户规模增速开始减缓,未来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将保持低速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