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联姻海外俱乐部进2.0时代:交过学费 告别盲目
中资联姻海外俱乐部进2.0时代:交过学费 告别盲目
本周2018年世界杯就要落下帷幕,长达一个月的世界杯狂欢让足球的热度空前。
由于国家队战绩不佳,国内球迷在这个世界杯狂欢月里没有机会为本国的球队加油,但是国家队的缺席并不意味着中国元素在世界足球市场的缺席。
2014年以来,中资频繁出海,无数财团和公司一口气揽下数家俱乐部,中资股东也开始为主流足球圈所熟悉。
但中资集体出海进军欧洲主流足球市场的背后却处处体现着盲目、水土不服,以及足球经营理念的缺失。
如今,在监管层严控中资出海购买体育资产,以及数年时间在海外交过失败的学费后,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开始冷静下来,此前已经收购过俱乐部的中资股东也开始走上运营的正轨。
盲目收购的学费
纵观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的短短数年时间,2017年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在2017年之前,中资在海外收购俱乐部可谓是挥斥方遒。
杨家诚在2007年通过泓锋国际收购伯明翰,拉开序幕,直到2009年完全收购完成,这一单收购是为探路,而真正的高潮始于2015年万达集团4500万欧元收购马德里竞技20%股份。此后,国内资本似乎找到了海外收购的模板,逐渐爆发,直到苏宁集团2.7亿欧元收购国际米兰,收购海外俱乐部达到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标的俱乐部既包括五大联赛的豪门球队,也有胡米利亚和AC 帕维尔等不知名球会。
中资股东开始在欧洲主流足球圈崭露头角。“当时的情况是,我们去一些标的俱乐部谈收购的事情,对方把中国投资者当作是慷慨的接盘方,而中资在这一阶段收购海外俱乐部时也是一掷千金。”一位中金公司从事过海外俱乐部收购的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这一阶段收购海外俱乐部的难点就是挑选标的,从事后来看,由于对足球市场的不熟悉,以及收购过于盲目,中资大多数收购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失败的。
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2014年7月,一家名为上海品怡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的公司收购了意大利百年历史的帕维亚足球俱乐部100%的股份,这是意大利足球史上第一家被中国背景公司收购的俱乐部。而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朱晓东,也成为了首个意大利足球俱乐部的中国老板。
最终由于球队战绩不佳,管理失控,不熟悉运作规则等因素,这家俱乐部以破产告终,其实际控制人朱晓东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诚表示没有意识到运营俱乐部是一件根本不赚钱的事情。
疯狂的收购也引来了监管层的关注,据市场机构粗略统计,2017年以前中资出海收购俱乐部金额总规模高达150亿,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资金出海容易。
2017年中资出海收购的分水岭来到,2017年8月中,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交部《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指导,限制开展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境外投资,以及在境外设立无具体实业项目的股权投资基金或投资平台。
在政策出台前后,中国商人李勇鸿艰难完成AC米兰收购便是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其中很大一笔收购资金甚至来自于海外对冲基金的借款。
2017年以后,中资出海收购俱乐部面临的最大障碍便是政策管制,在该政策的影响之下,无数潜在的收购搁置。
事实上,中资在出海收购俱乐部的时候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所在地区是否接受收购,即拿着钱对方也不一定卖。
德甲正是这样的代表,迄今为止中资尚未成功收购任何一家德国俱乐部,这背后是德国俱乐部股权“50+1”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