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电脑”等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 菱电电控“赶考”科创板 与国际巨头分食EMS蛋糕
“车载电脑”等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 菱电电控“赶考”科创板 与国际巨头分食EMS蛋糕
本报记者 张家振 武汉报道
“依托工业强基工程,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发展自动变速箱、发动机电控系统等核心关键零部件,重点突破通用化、模块化等瓶颈问题。”在《汽车产业中长期规划》中,解决发动机管理系统(EMS)、自动变速箱控制系统(TCU)等“核心技术空心化”问题,成为汽车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菱电电控”)是破解发动机和汽车核心部件EMS国产化难题的重要实践者。近日,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拟募资5.47亿元用于投资汽车动力控制系统产业化项目、研发中心平台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据了解,菱电电控已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实现了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在业内有“自主电控第一品牌”之称。截至2019年底,公司是国内仅有的获得汽油车EMS国六公告车型的两家自主电控企业之一。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全球汽车电控系统主要被德国博世、德国大陆、日本电装、美国德尔福、意大利马瑞利等跨国EMS厂商垄断,自主品牌电控系统生产厂商的市场占有率很低。菱电电控EMS产品也主要应用于商用车和摩托车等领域,在乘用车市场特别是合资汽车品牌中与国际巨头分食蛋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公司在车规级芯片、喷油器、前氧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方面也主要依赖进口,长期处于受制于人的境地。
对于相关问题,记者向菱电电控方面提出了采访请求,一位主要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处于上市前的“缄默期”,与上市有关的信息以招股书和公告为准。
切割“非主流市场”蛋糕
EMS是决定整车的油耗、排放、动力性及驾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发动机系统和整车的核心部件。
作为被列入湖北省“隐形冠军”名录的企业之一,菱电电控致力于打破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局面,公司主要产品为点燃式发动机电控系统及与之相关的混合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具体包括汽油车、两用燃料车电控系统、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及摩托车发动机管理系统。
向整车厂或发动机厂出售电控系统产品,是菱电电控的主要收入来源。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营收分别为2.43亿元、2.49亿元和5.36亿元;同期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3625.67万元、2197.34万元、8116.27万元。其中,汽车EMS收入占比分别为95.14%、96.40%和84.63%。
国内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市场目前总体上仍处于被跨国EMS厂商垄断的状态。以菱电电控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电控企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国产化取得一定的进展,在部分市场已经开始替代进口,但在乘用车市场特别是一线品牌中尚很难与跨国EMS厂商抗衡。
据了解,截至2019年底,已有超过百万辆汽车使用了菱电电控开发的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不过,公司EMS产品主要应用于商用车领域,在乘用车领域也主要以二三线自主品牌为主。
根据机动车环保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菱电电控获得N1类(即质量低于3.5吨载货商用车)车型公告2033个,占全部N1类汽油车公告的59.58%,燃气车公告45个,占全部燃气车公告的68.18%。但在M1类车市场(即乘用车市场,包括轿车、SUV、MPV等),公司仅获得88个车型公告,占全部M1车型公告的1.07%。在该领域,德国博世仍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公告数量占比66.51%。
“整车厂对EMS供应商的选择往往非常慎重,一般都希望EMS厂商有类似产品已经在其他整车厂被大规模使用的经验,采用的时候往往先在一款车型上试用,经大量验证确认没有故障后才在其他车型上大规模推广。”菱电电控方面表示,目前公司EMS产品在商用车领域已取得了一定的份额,并自2017年开始陆续进入二三线乘用车市场,在当前国六排放阶段,公司EMS产品尚需要有大量二三线整车厂国六排放车辆投入使用验证,才能进入一线自主品牌。
记者梳理发现,为避免与跨国巨头正面交锋,菱电电控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和经验积累的EMS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领域,坚持“技术向上走”的研发思路,积累产品具备进入一线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乘用车市场的技术条件;同时按照“市场向下沉”的产业化方针,按照“低端—高端,边缘—核心”的国产化路径,从非主流市场做起,最终逐步进入一线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乘用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