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汽车艰难的未来
蔚来汽车艰难的未来
本报记者 郭少丹
编者按/蔚来是一家全球化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2014年11月成立,致力于通过提供高性能的智能电动汽车与极致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愉悦的生活方式。
蔚来于2018年9月12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NIO。
但是,业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蔚来的拷问:蔚来,你还能活多久?其实,真的没有人知道这家造车新企能活多久,但都知道蔚来真的很难。
2019年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奔走国内多地寻求政府融资无果后,更加深了人们对蔚来烧钱模式的质疑。但就在2020年立春不久,蔚来连续三次融资有了实质性进展,比如,4.35亿美元的可转债融资收入囊中;4月29日,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尘埃落定,再获70亿元人民币的“救命钱”。
六年前,数十家造车“新势力”横空出世,被资本热捧。蔚来就是这批造车新企中的最亮一颗“明星”,一举一动倍受关注。但是,近年来,蔚来经历了融资、上市、巨亏、烧钱、自燃、召回、裁员、高管离职等一系列磨难,一直在被做空做多中夹缝求生。
应该说,在造车“新势力”的中国车企中,蔚来独辟蹊径,大胆创新服务体系,和其他车企形成了鲜明对比。到底什么原因让蔚来前行如此之难,强调用户至上的“用户企业”的发展理念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1.上市
造车“明星”蔚来
其实,电动化在十多年前中国汽车行业便开始实践落地,比亚迪就是例子,王传福的战略眼光和比亚迪在电动方面的成绩,在全球车企中都能称得上佼佼者。
但真正打破人们对汽车认知边界的,是特斯拉2012年推出的全球首辆豪华电动轿跑Model S。这款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车,打开了汽车工业的新世界,更多汽车圈外的人一夜之间惊醒,没有造车背景、没有技术、没有工厂,甚至没有钱也能进入这个万亿级市场。
很多造车故事大概是从这个时候悄悄在中国萌芽的。
2014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将新能源补贴逐年下滑幅度减半,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得到积极信号后,全国各地鼓励政策积极跟进,新能源汽车大范围推广正式拉开序幕。而彼时,传统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还没有转移过来,中国汽车产销量刚刚突破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不足8万辆,在庞大的汽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的影响力几乎被忽略。
但是,“天时、地利、人和”,让众多资本和跨界者在中国看到了新机遇。
从2014年起,蔚来、小鹏、奇点、前途、威马、电咖、理想、云度等数十家带着互联网基因的跨界造车“新势力”遍地开花。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国内共有超过200个新能源整车项目落地,涉及投资金额超万亿元。
那个时候不用担心没有钱,每个造车“新势力”都有强大的资本后盾。蔚来早期由李斌、刘强东、李想、腾讯、高瓴资本、顺为资本等联合发起,之后陆续获得淡马锡、百度资本、红杉、厚朴、联想集团、华平等数十家知名机构投资,财团豪华。
提到造车“新势力”,很难避开乐视,这是蔚来被熟知之前因跨界造车最早走进大众视野的造车新企。2014年底,自带流量的贾跃亭正式宣布造车计划,打造互联网智能汽车生态圈的愿景让乐视造车吸睛无数,将跨界造车的气氛推到了高点,这时候蔚来才刚刚萌芽,而两年后随着各种戏剧性拐点的发生,乐视造车陷入尴尬处境。
蔚来的春天很快就来了。
2017年12月16日,蔚来在北京五棵松凯迪拉克中心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将蔚来推进了大众视野,包飞机、包五星级酒店、包高铁……刷屏整个汽车圈。时隔两年多再次回忆,那场豪华发布会绝对超值。蔚来的灵魂人物李斌在聚光灯下,从不同维度对智能电动车、服务、互联网、用户体验的理解和实践的故事娓娓道来,反响超出很多人预期。发布会上,蔚来首款量产车型ES8正式上市。
这场据说豪掷八千万元的发布会,就像蔚来一跃成名的演唱会,向全世界宣告:蔚来来了,不差钱地来了。一夜之间,蔚来成了造车“新势力”的代名词,一颗国产造车“新星”正式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