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气囊隐患未除 逾万辆腾势汽车被召回
高田气囊隐患未除 逾万辆腾势汽车被召回
郭敏敏
因高田气囊隐患未除,逾万辆腾势汽车将被召回。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消息显示,此次召回腾势汽车为2014年9月19日至2017年12月5日期间生产的部分腾势汽车,共计10064辆。
据了解,此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前排乘员正面安全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存在安全隐患。
事实上,高田气囊隐患由来已久,日本高田公司更是在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召回丑闻和巨额赔偿之后,陷入经营困境,并于2017年6月申请破产。
尽管高田气囊隐患问题众所周知,但仍不乏车企还在使用,腾势汽车就是其中一员。为何在高田公司已陷危机之后,腾势汽车仍选用高田问题气囊?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致函腾势汽车方面进行采访,然而截至发稿对方仍未做出回复。
高田气囊问题持续发酵
公开资料显示,高田气囊问题最早出现在2000年左右,彼时未受到各方足够重视。2008年,首例因安全气囊致人死亡的事故发生,经调查造成死亡的原因正是保护驾驶者安全的气囊展开后,弹出的一个金属片划破颈动脉,造成驾驶者大量失血死亡。此后,该类事故频频发生。
2015年,高田公司首次公开承认其生产的气囊存在缺陷,并在美国发起召回。此后,因高田气囊问题而实施的召回仍在不断增加。2017年高田公司承认,在对美销售问题气囊中存在欺诈行为,并统一支付10亿美元的罚款。
持续的召回和赔偿令高田公司深陷经营困境,2017年6月,高田公司不得不进行破产申请。美国司法部曾表示,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高田公司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非顾客安全,持续系统性地隐瞒篡改与产品安全相关的关键检测数据。
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严冯敏曾在2017年缺陷产品召回监管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28日,因高田气囊事件共38家汽车企业实施召回126次,涉及车辆1951.6万件,是近年来召回数量最多的召回活动。其中仅在2017年就有29家汽车企业,召回36次,涉及车辆987万辆。
进入2018年,高田气囊事件仍在发酵。2018年初,高田公司宣布将在美国追加召回330万个问题气囊。2018年6月初,本田汽车公司表示5月底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发生的一起致命车祸中,一辆2004年款的本田CITY因高田气囊问题再添死亡案例。
“高田气囊因为涉及的数量较大,作为气囊供应商,高田气囊所占市场份额也比别的厂商大很多,因此就造成了‘像是一种灾难性’召回问题。”一位不具名的汽车评论员对记者表示。
车企缘何选择高田气囊
目前因高田气囊引起的召回仍在持续,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曾对国内高田气囊相关工厂及36家整车制造商开展缺陷调查,并集中约谈大众、通用、奔驰等国内整车制造商,要求相关企业履行召回义务。
高田气囊之所以能成为众车企的普遍选择,在一位不具名的业内人士看来主要是因为高田气囊的价格较为便宜。“高田气囊的起爆剂非常便宜,但性能不稳定。”
尽管高田气囊问题已经曝光,但车企并未完全放弃选择高田气囊。以此次召回的腾势汽车为例,主要为2014年9月19日至2017年12月5日期间生产的车辆,该时间节点内安全气囊问题早已暴露,但仍在使用。
对此,腾势汽车方面并未在记者采访中正面回答该问题。在前述汽车评论员看来,车企肯定不会故意安装不合格的零部件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目前召回的车辆多是早期生产的车辆,另外并非带有高田字样的气囊就是问题气囊,已确认存在问题的相应批次气囊,相信在车企安装前就已进入召回程序,而尚未确认有问题的气囊,则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反馈后,车企才发起相应的召回。”
前述汽车业内人士则指出,“高田气囊几乎是唯一供应商,全世界主要汽车商都用高田气囊,高田公司一直隐瞒所存在的问题,汽车企业一开始对此并不清楚,在高田气囊问题暴露之后,现在陆陆续续召回的车辆均是过去生产的。”
根据此次腾势汽车的召回计划,对于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将由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进行免费更换前排乘员正面安全气囊模块,以消除安全隐患。
腾势汽车进退维谷
事实上,受访多位业内人士指出,腾势汽车目前的发展已经进退维谷。
据了解,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早在2011年腾势新能源就已经成立,至今7年仍处于亏损状态。尽管两大股东仍在持续增资,但并未有实质性的发展。据受访人士分析,腾势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两大股东发展腾势汽车不够用心,腾势更倾向于是一个试验品,另外腾势的高端定位也成为其快速发展的拦路虎。
一位汽车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腾势汽车是由戴姆勒和比亚迪合资成立的合资品牌,尽管车体都由戴姆勒开发,品质不错,但作为第三方品牌,既未贴奔驰车标,又不适合贴比亚迪车标,品牌背书有限,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一大原因。
前述汽车评论员则认为,腾势汽车本身不具备发展期望,虽然戴姆勒和比亚迪都在增资,但双方在腾势汽车方面所倾注的心血不足。“政策环境在变化,造车资质在放开,戴姆勒可能更愿意和其他企业合作,或者独资造车,而比亚迪亦有自己的车型,所以腾势新能源现在的处境较为尴尬。”
从腾势汽车的定位看,其定位为高端新能源汽车,在享受新能源政策补贴之后的售价在30万元左右。前述汽车分析师看来,腾势汽车不像特斯拉想要做成很酷炫的产品,其更希望走高端实用路线,整个产品设计较为中规中矩,因此始终难以打开局面,“特斯拉走的是时尚轿车路线,腾势新能源则贴近实用性,对于消费者而言,30万元左右的实用性车型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会有更多考量”。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相关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谋篇布局,同时,一批造车新势力崛起,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角逐愈发激烈。在上述分析师看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留给腾势汽车转变的窗口期时日不多,若腾势不能及时赶上,将会慢慢退出这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