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乳企接轨国际加速养殖模式转型

2021-08-08 02:13:57

 

来源:互联网

乳企接轨国际加速养殖模式转型

纷扰了许久的奶农“倒奶”事件,终有收官之势。

前段时间河北、山东、青海等地纷纷出现奶农杀牛、倒奶的现象,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了“社会主义倒奶与资本主义倒奶区别”的讨论,一片哗然。

多位乳品从业人员指出,当前乳制品市场供需平稳,倒奶并非普遍现象,而这种局部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乳业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奶牛养殖呈现规模化、规范化趋势,小规模养殖及散户养殖也因此面临淘汰。

养殖模式需转型

近期,“杀牛倒奶”事件频频见诸报端。

事实上,奶农“倒奶杀牛”事件并非近日才有。作为国内原料奶粉主要生产基地的东北三省,早在2012年便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一些乳品加工企业限收、停收生鲜乳,导致卖奶难。奶卖不出去,又不能长期保存,自然只能倒掉,时间一长,牛的经济价值不存在了,只能杀掉。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加工企业不愿意收购生鲜乳呢?从国际市场看,由于对主要新兴国家的乳制品需求有过于乐观的预期,全球大幅扩充牧场,生奶产量在去年出现暴涨。但今年中国、印度、中东等新兴国家和地区受到宏观经济影响,对乳制品需求增长放缓,全球原奶供过于求。

此外,据某乳企内部工作人员透露,中国乳品市场经过2011年、2012年、2013年快速发展之后,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市场接轨。而目前,欧美等传统乳品消费国家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乳品消费增长更多依靠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增长。但随着俄罗斯全面禁止牛奶进口等因素的影响,2014年全球奶源形成了十分充足的现象,并进而造成国际原奶价格大幅下降。

有数据显示,国际奶价从去年3月开始下跌,一直持续至今。2014年,新西兰、欧盟等地的原奶价格跌幅达到30%~40%。

但是经历过2013年“奶荒”的加工企业,对“得奶源便可得天下”的热衷不减,对乳业的质量要求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乳企并不会轻易放弃对国内奶源的争夺。只不过,个体奶农的生鲜奶在各项指标上,不达标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奶牛散养户养殖规模小而分散,饲养设施简陋,使得奶牛生产效率不高,且牛奶质量无法保证,是这些大型乳企面临的最大挑战。

经历了2013年“奶荒”之后,行业内再次夯实“得奶源便可得天下”的共识,对乳业的质量要求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个体奶农的生鲜奶在各项指标上,不达标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奶牛散养户养殖规模小而分散,饲养设施简陋,使得奶牛生产效率不高,且牛奶质量无法保证。

这就导致很多规模化乳制品企业在收奶方面更为谨慎。“之所以不收散户的奶,原因在于整个行业提高了收奶标准,散户的奶不合格,不敢收。”有行业专家指出,当前很多散户奶农仍采用手工挤奶,卫生安全很难把控,存在安全隐患。

近年来,国家对奶牛养殖和乳品生产行业进行了严格整顿,出台了一系列规范行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国内乳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前行。而各乳企也纷纷响应政策的号召,在自建规模化牧场上不遗余力。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局部地区的“杀牛倒奶”现象,是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然现象,在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养殖散户的合法利益会得到最大的保障和维护。

该专家表示,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自建大型牧场数量的越来越多,有利于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规范化,以及控制牛奶品质,促进乳业行业升级。而在行业转型升级时期,过去粗放的散养模式下,大部分散养户奶农的牛奶很难符合新的要求,很多小规模养殖及散户养殖也会面临淘汰。“他们只有转型,才能获得生存空间,换句话说,乳品行业的升级正倒逼奶农转型。”

在这个行业整体提档升级的过程中,中国乳制品龙头企业不仅自身大力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也应该积极带动奶农的转型,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的方向转变,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使奶牛养殖户发展成为标准化的家庭牧场。例如,伊利集团,截至2014年3月底,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其中,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在奶源供应比例上高达95%以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