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剧试水百老汇模式存疑
中国音乐剧试水百老汇模式存疑
有“音乐剧之王”美称的著名音乐剧《剧院魅影》(曾译作《歌剧魅影》)将以巡演的模式在广州、北京上演。该剧在伦敦西区上演了29年,是美国百老汇演出场次最多的音乐剧,至今在全球累积了56亿票房。
据悉《剧院魅影》引入中国,北京、广州两地巡演的运营投入高达1亿元,共演出104场。自2008年起,在资本的助推下,大量创作及运营公司开始涉足音乐剧市场,以年均超20%的增长发展,大型音乐剧演出上座率均在80%以上,这样的契机下,《剧院魅影》能否收回运营成本,实现票房口碑的双丰收?
打通产业链
在美国,相比于电影产业,音乐剧的经济回报远超电影,此次引入《剧院魅影》的运营公司系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海一家”),此前《妈妈咪呀》、《猫》等著名的音乐剧均由该公司引进并运营。
《剧院魅影》曾在2010年与2013年在上海巡演,2013年票房的销售率高达98%。田元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早在十多年前,她就一直想把该音乐剧引入北京,但最大的问题是北京没有任何一个剧场设施能够实现其演出要求。“尽管北京有国家大剧院、北展剧场、世纪剧院等多个大中型剧院,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条件可谓全国之最,但并不适合音乐剧的演出。”
这次《剧院魅影》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主剧场上演,作为四海一家旗下的剧场,该主剧场专门为引进该剧进行设计,不仅符合该剧的技术条件,未来也可以适应其他音乐剧。
在田元看来,过去中国的舞台剧市场一直不温不火,经营模式单一是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的舞台剧运营,制作公司要向剧院支付场租,与票务公司票房分账,同时还要投入大量的广告、宣发费用。除去演职人员的工资,项目制的舞台剧大部分是只赔不赚。
而四海一家除了制作推广《猫》《妈妈咪呀》等西方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外,还运营天桥艺术中心、广州大剧院、上海梦中心剧场等演出剧场,并整合了旗下老牌在线售票平台中演票务通的售票平台和线下网络。“四海一家要打造一个以剧目内容生产、专业剧场运营、票务销售为三大核心,辅以设备运营、演艺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为支撑体系,涵盖演出市场全产业链的综合现场娱乐产业公司。”田元说——这样的模式,似乎越来越接近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产业。
如何激活“长尾”?
2011年,中国电影票房市场首次破百亿元,并且增长迅猛,2014年票房达到299亿元。这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每天进账将近1亿元。但与此同时起步的舞台剧市场却依旧不温不火。
三匚创意秀内容研发总监刘红磊分析认为,舞台剧演出未能像电影那样呈爆发式增长,既有观众培育的问题,也有音乐剧文化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人刘元向记者透露,从战略投资的角度,舞台剧或音乐剧的回报远远高于电影,只是挣钱没有电影快。
而在百老汇模式之下,正如业界专家胡月明指出的,美国百老汇的音乐剧驻场演出,票房往往只占到全部收入的1/6,其余5/6的“长尾”收入则是支撑其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但是几位业内人士认为,以目前中国市场的现状,复制“百老汇”模式或有难度。《剧院魅影》运营投入为1亿元,共演104场,意味着每场的成本将近100万元。天桥艺术中心剧场共有1600个座位,以此推算,每个座位票价卖到625元才能保本。而田元表示,目前票房的定价策略是99元~300元左右的中低价票占30%左右。
据悉,过去几年,国内多家演艺公司纷纷模仿百老汇的这种模式,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2011年,万达集团曾投资6000万元打造三亚海棠湾大剧院,并模仿拉斯维加斯秀场模式打造了一台高品质的舞台剧《海棠·秀》,原计划演出5年,但只演出了3年,业内人士透露因赔了1亿元不得不“关门”。
“这是一部艺术质量相当不错的作品,问题是太依赖旅游人群,景区人群上不来,没有观众,演出又没有相对的衍生产品,项目制作成本高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位接近该项目的业内人士说。
这也让诸多的演艺企业重新思考中国舞台剧的定位与模式问题。据悉,引进国外经典剧目仅是四海一家战略发展的第一步。“国内音乐剧不缺市场,缺乏的是正确的发展模式和专业的团队。”田元说。
以田元的思路,未来四海一家将在不断引进西方经典音乐剧的同时,加强剧目的中文改编,并拿出资金和资源扶持国内的音乐剧原创团队,这与韩国音乐剧发展的路径有很多相似之处,以前韩国的音乐剧产业底子较为薄弱,通过引进《猫》、《歌剧魅影》等百老汇经典作品培养了大批本地观众。此后开始探索自己的音乐剧产业,并将成本优势做到最大化。
不过这套在韩国行之有效的模式,是否能够同样适用于中国市场?四海一家在复制百老汇模式的同时,是否也能收获百老汇式的成功?这或许都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