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事故频发 :电梯品牌无一独善其身
安全事故频发 :电梯品牌无一独善其身
一起“电梯吞人”事件,将时常发生却未引发足够重视的电梯安全问题推到了舆论的至高点。全国各地、各个品牌的电梯事故,也接连不断爆出。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事故的发生存在多重因素,需要厂家、政府及后期维保部门共同努力,在生产、维保及监管方面进行完善,尽量杜绝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频发
湖北荆州“电梯吞人”事件犹如一颗响雷,引爆了公众对电梯安全事故问题的广泛关注。而各地层出不穷的电梯事故也仍在争相涌现。
8月4日到5日的两天时间里,仅北京市朝阳区即发生四起电梯故障困人的事件,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工作人员指出,当前全市在用电梯18.8万台,偶然多发比较正常。然而,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往往却是要人性命。
其实,近年来电梯行业发展迅速,几家外资巨头占据着国内大半的市场份额,并在高端市场处于主导,而众多国产品牌因为品牌影响力及技术研发层面的原因,更多地存活于中低端市场,并以低价策略开拓市场。
据业内人士透露,随着竞争的不断激烈,价格竞争不可避免,从而也影响到了电梯产品的出厂质量,“价格卖不上去,只能从成本上想办法,电梯安全性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后续的维保,有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使用低质零部件,以后期维保中更换标准零部件来为电梯安全性作担保。”
事实上,不仅国产品牌问题迭出,国际大牌电梯的事故也不在少数。8月3日,四川绵阳市某小区内一部电梯因开关故障,直接冲到顶楼29楼,一名13岁的小女孩被困,后被解救。该事故电梯品牌为西子奥的斯,世界上最大的电梯生产商、服务商奥的斯在中国最大的控股子公司。
而事故似乎也成了奥的斯发展中相生相伴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奥的斯品牌的电梯即发生12起安全事故,造成至少两人死亡,多人受伤;去年4月2日,上海地铁发生的电梯故障也造成了12名乘客受伤。
日立、东芝、三菱等电梯生产厂商亦是问题不断,没有哪家企业可以与安全事故划清界限。7月24日,山东省广饶某小区日立电梯在维保过程中坠落,三名维保人员受伤,其中一名因抢救无效死亡;8月1日,安徽六安某小区内,一名16岁电梯维护工人,在三菱电梯公司安排下进行维护工作,被电梯夹死。
噩耗不断地传来,却鲜闻企业就事故问题有所表态,甚至还曾出现“日立电梯拒不整改,被纳入安全生产黑名单”的报道。然而,即便是媒体大军的口诛笔伐,似乎也并未对事故主体方的提供者——电梯生产商带来更多自省的动力。
低价竞争
“电梯事故将会对涉事公司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国内电梯厂商不规范,电梯市场存在恶性价格战,导致电梯售后维保质量不能保证。”贺在华说。
事故屡屡发生,企业是否进行了反思和整改?《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多家电梯生产企业,对方均以不方便置评为由,拒绝接受记者的采访。
然而,价格竞争和低质服务的情况并非只存在于产品的提供方,作为更重要的电梯后期维保服务环节,问题更为严重。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指出,电梯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电梯盖板设计不合理,前沿板和盖板之间容易松动和翘起,电梯质量也存在问题;二是电梯维修保养不当,质量维保体系不健全;三是事故发生后,工作人员未采取有效应急措施。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国产电梯生产厂总裁告诉记者,除了部分小工厂和小品牌生产的产品本身存在缺陷外,更多的事故发生原因是在后期维护不足。电梯在最初的周期性维护方面都是由生产厂家派专业的维保团队进行,过了免保期后,需要由用户自己来决定是否继续由厂家进行维保,也可以选择地方维保公司,但是因为原厂的维保价格较高,所以很多用户选择当地公司负责维护,这是厂家无法控制的。
“很多地方的维保类公司鱼龙混杂,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因为在拿项目的时候更多的是低价竞争,所以在后期维保方面也就很难做到百分百符合标准。”他表示。
此外,他还指出,很多事故都跟老旧电梯有关,许多电梯超龄服役。“电梯行业标准里并没有强制报废,每年通过质检部门的检验合格后就可以继续使用,如果无法通过检验,就对问题部分进行修补,总是修修补补,到后边就会很麻烦了,很多零部件需要更换,特别是核心零件,那就相当于整个更换了。”
“如今新增电梯使用市场增长乏力,企业间沦为价格竞争,如果进行超龄电梯的更换,会为生产企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缓解低价抢市的局面。”该总裁指出。
不过北京市电梯商会会长缪步升则认为,一台普通电梯的价格在二十万元左右,如果大范围地更换,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只要保证出厂产品的品质,再做到定期有效的保养和维护,保障它的正常运行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以北京市场为例,除了安检部门的年检,北京市电梯商会还接受安检部门的委托对全市电梯进行动态抽查,以保障电梯的使用安全。”缪步升透露。
对此,贺在华强调,为了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电梯的维修保养力度,每周、每月、每年定期修护重点零部件。其次,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电梯生产和维护的监督管理,出台电梯确权方面的相关制度。此外,也要加强普通人群对电梯的认知,提高使用中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