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虚报数据?票房火拼背后的在线选座“暗战”
“猫眼”虚报数据?票房火拼背后的在线选座“暗战”
2015年电影暑期档就像天气一样火热。
7月份的中国电影票房以54.9亿元的成绩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录,单月票房收入甚至超过2008年全年票房收入的总和。票房的火爆也传导到了在线选座行业,刚刚独立的猫眼电影(以下简称“猫眼”)公布的7月交易额再次“点燃”了电影圈。其对外宣布7月份单月的交易额达到22亿元,比6月暴增120%,这个数字让一众业内人士纷纷加入质疑和吐槽行列。
随着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三大BAT先后杀入在线选座行业,行业已经从群雄割据走向短兵相接。BAT凭借着雄厚的资金让价格战愈演愈烈,也让猫眼、格瓦拉、大众点评这些早期的在线选座机构的地位岌岌可危,市场格局看似即将被颠覆,这或许也是行业先行者猫眼急于夸大数据的根源。
给猫眼算笔“糊涂账”
就在猫眼对外公布其7月的交易额达到22亿元的当天,微影(微信电影票公司)总裁林宁就在微博上质疑:“微影在万达院线电商的占比已经38%,第二名是十几而已,我们已是友商的两倍。占中国票房市场一半是吹牛,是看不起万达,还是看不起所有院线自己的能力?”火药味十足。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发行总监张晓男调侃:“这可真是大数据时代,数据不断夸大的时代!”
“这个数据肯定有问题!”曾任夸克电影网主编的资深影评人释凡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为此,记者致电负责猫眼公关事物的靳睿紫,得到的解释是,猫眼提出的交易额和电影票房收入不是一个概念,交易额包括团购+选座+服务费,还有与片方联合发行获得的收益,在线购票在整个票房的占比超过60%。
不过即便按照上述说法分别考证,里面的“水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也很夸张。
从全国所有院线接入的统计平台看,目前有7套售票系统,从系统商接入端口的出票量显示:传统的柜台出票量占43%,其余的57%是网络出票份额,其中院线自营的网络售票又占据20%,这意味着只有46%的票房收入来自第三方的出票端口,这其中包括在线选座和团购,大约为25亿元。
释凡认为,猫眼作为一家第三方在线选座机构,22亿元的出票量显然是违背基本事实的,这意味着其他几家机构的出票量仅有3亿元。而猫眼2015年上半年的交易量为60亿元,7月一个月就达到22亿元,相当于增长220%,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一个增量。
7月猫眼的实际表现并不抢眼,首先,猫眼选片难言成功,押宝的《栀子花开》并未达到预期,票房收入不足3.8亿元,低于淘宝电影参与发行的《小时代4灵魂尽头》4.86亿元的票房,更低于微影时代出品的《大圣归来》7.8亿元的票房。而7月票房大赢家的《捉妖记》和《煎饼侠》则是几家分庭抗礼,没有任何一家独占鳌头。
第三方票房系统机构圈内公众号@电影票房告诉记者,根据他的测算,猫眼7月的交易额大约在9亿元左右,微信电影票在7月增长迅速,估计为7亿多元,淘宝电影在7月做了大量的活动,交易额应该接近5亿元。所以猫眼电影实际领先的不多,这三家机构未来几个月谁都有可能成为第一,取决于合作片子的质量和促销补贴的力度。
资本角力成为动因?
因此,在后面的比拼中,资金多寡成为胜负关键。
在《疯狂电影》创始人彭强看来,在线选座行业绝对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是玩不转的。首先,在线选座机构要想实现网络售票和在线选座,就必须先接入各大院线的网络售票端口,一般都要提前预付影院一大笔资金作为抵押金,往往实力越大的影院收取的抵押金就越高。
猫眼、微信电影票、淘宝电影这三家接入的院线数量都超过了3000家,这就意味着每家最少都要垫付上亿元的流动资金作为抵押金。相比之下,格瓦拉虽然较早进入在线选座市场,但背后缺少BAT这样的后台,也缺少风投资金,自然就“底气不足”。目前,格瓦拉接入的全国院线仅有2000多家。
对于各大在线选座机构而言,接入过多的影院,就意味着占压过多的流动资金,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而BAT的接入,基本确立了三家独大的局面,相比之下,美团的资金实力对比腾讯、阿里存在差距,如果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起家于美团的猫眼未来也许无法与微信电影票、淘宝电影抗衡。
2014年的在线选座市场上,猫眼还遥遥领先,格瓦拉排名第二,当时猫眼接入的院线数量为1800家,格瓦拉为1600家,到了2014年底,猫眼达到2000家,格瓦拉则为1700家。然而,随着淘宝电影在2015年正式推出,接入的院线数量一下子就达到2400家,每个月都以200家的数量递增,微信电影票接入的院线数量也早就突破4000家。
据悉,美团2015年1月融资的7亿美元上半年已经消耗殆尽,需要新一轮的融资,加上7月27日猫眼离开美团开始独立,也需要新的融资。就在猫眼宣布7月交易额达22亿元之后,市场估值就高达12亿美元,在@电影票房公众号看来,市场占有率与估值紧密相关,估值越高,越方便融资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