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饭饭关门转型 上门O2O“痛点”需验证
烧饭饭关门转型 上门O2O“痛点”需验证
10月13日,上门厨师“烧饭饭”的用户收到来自其创始人张志坚的一封告别信,曾经被标榜为开创第四种就餐模式的“烧饭饭”在生存了11个月之后宣告关门转型。近几个月来,类似“烧饭饭”模式的上门O2O,无论是超市外送的社区001,还是上门洗车的e洗车等,都在资本寒冬和“痛点”无法持续的背景下,开始频频关门或者转型。
业内人士分析,即使没有资本寒冬,上门O2O领域也应该深刻总结和思考了,搞清什么是真实的市场痛点?什么是伪需求?否则不成熟的商业模式将导致更多的资本血本无归,上门O2O的死亡名单必然会越拉越长。
没有明确的盈利和扩张模式
作为众多O2O创业公司中的一家,“烧饭饭”备受关注的一个原因与雷军不无关系。在创办“烧饭饭”之后,雷军曾三次为其融资,但“烧饭饭”创始人张志坚确实没有挨过一年时间便宣告死亡。此前有一种说法,O2O行业受资本追逐的一个原因是资本不理性,没有考虑这种新模式到底能不能存活下来就先占位。哪怕是雷军也不能幸免。实际上,早在2011年雷军就投资了张志坚创办的耶客网,业内人士认为雷军看中的可能不是这个项目,而是这个团队。
坦言自己是个懒人的张志坚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门烧饭会在“懒人经济”盛行时期打开一个市场。创办这个公司并非像此前报道中所说的没有做过市场调研。事实上,创办之前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结合上海本地的市民情况,分析上门烧饭市场的体量有多大,并且在上线之前经过一个月的内测,建立一个几百人的内测群去验证,在得到反馈证明可行之后才最终推向市场。最初的商业规划是多元化的,在厨师上门之后推出阿姨上门、邻居上门。张志坚认为实际上,吃饭是一个客观需求,而他失败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出明晰的盈利和可规模化扩张的商业模式。从“烧饭饭”来看,成熟明确的商业模式是决定上门O2O成败的关键。
外卖真的是“痛点”?
在“烧饭饭”倒下之后,张志坚也将目光投向外卖行业,在上海创办了一家名为“味蕾”的外卖公司,从上门烧饭转向上门送饭。吸取了“烧饭饭”失败经验的张志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找到了可规模化的市场。外卖是一个需求更明确的行业,而盈利模式也更加清晰,选择放心的食材保质量保价格,虽然每一单赚的很少,但将来会有更大的订单量。张志坚向记者透露,“味蕾”现在每天平均订单能够达到1000多份。
他认为,现在大多数倒闭的O2O创业公司的一个通病是烧钱烧错了地方。“烧饭饭”也是一样,把钱烧在了不痛不痒的地方,而没有用钱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自身的长远发展烧出前路。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虽然O2O各个行业都在烧钱,但是钱花在哪儿也决定了路能走多远。
找对真痛点,找到强需求,是上门O2O第一个要明确的方向。但是找痛点并非易事。张志坚说:“上门烧饭其实也是痛点,也是有需求的,但这个痛点并不能让用户那么痛,需求没有强到让用户依赖。”找到用户的真痛点、强需求就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业务,找到自己能够协调的那部分资源,对产业链上下游要有控制力和话语权,形成可规模化的模式。上门服务行业具有很明显的本地化特点,而本地化即使有壁垒但也是保护伞,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业公司良性发展。
除了痛点还有竞争
张志坚对自己目前的“味蕾”信心满满,但竞争激烈的市场现状似乎并不乐观。
美团网是外卖行业发展较好的一家。据美团网数据显示,2014年美团全年交易额突破460亿元,增长180%以上,市场份额占比超过60%。2015年美团更是完成了D轮融资,公司估值已达70亿美元。日前,被公认为行业第一的美团与第二的大众点评从相杀到相爱只经历一个长假。两家行业翘楚公司突然走到了一起,会否成为行业龙头尚未可知,但外卖行业格局已然发生变革。
饿了么也在美大合并之后宣布独立,成为国内最大的外卖O2O平台。依靠校园外卖起家的饿了么,走进城市对准白领。截至2015年1月,饿了么完成E轮融资并顺利融到了3.5亿美元。日均单量100万单,日订单量峰值其实超过了200万,市场占有率高达60%。2015年8月,饿了么获6.3亿美元融资,创全球外卖行业最高纪录。作为O2O平台,饿了么的自身定位是连接“跟吃有关的一切”,除了现有的餐饮配送业务,目前饿了么已经将触角延伸至商超配送等其他领域。
无论是合并之后的美大,还是拼死搏杀的饿了么,在资本的导演下,无疑都会让类似张志坚这样的创业者随时感到生存的艰难。
易观智库高级分析师孙梦子认为:“上门O2O要想生存,就需要从现有的用户中找到自己真正的用户,采用差异化服务来增加用户黏性。用产期,大量的补贴形式占领市场的商业模式是根本不适合创业者的。‘烧饭饭’关门转型之后的‘味蕾’要想生存下去,一定要对真正的用户做更精细化有靶向性的服务。毕竟活得长,比长得快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