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聊聊这形如小鸟 笨如大象的Twitter
让我们来聊聊这形如小鸟 笨如大象的Twitter
十年过去了,Twitter如今还没能成为一家真正赚钱的公司。它是怎么来的?又该去向何方?
Twitter于2006年创办,一开始只是给网上某些特定的人群开发的短消息发送系统,而如今,它已经演变成为互联网生活的“基础设施”,正如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水、电、天然气一样深得人们的依赖。当然在中国它有了新的变种:微博。
因为它的出现,人们在信息分享,沟通上实现了一次飞跃。之前那种单向的,金字塔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通道被改写,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星系网图。草根们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商业机构也发现了获取客户的新途径。回望过去,没想到一晃它已经十岁了。如今的它风雨飘摇,在前行路上步履维艰,Twitter是否还能走得更远,或者实现某一次华丽的蜕变?它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风靡全世界,又遇到了怎样的瓶颈,使得它无法从容转身?这种瓶颈究竟是客观原因造成,或者说是它产品本身的属性造成了制约?亦或是由于公司管理运营人员的战略决策失误呢?
今天,五十度硅想跟大家好好聊聊Twitter,这个铭刻在我们时代的,浓缩于140个字母的传奇。
山穷水尽后的柳暗花明
让我们把时针回调到2006年Twitter的创始人们当时还在一家名叫Odeo的播客公司工作。这家位于旧金山的公司很年轻,成立才不过一年的时间。在当时,播客这个领域存在着白热化的竞争,这家公司面对的压力着实不小,他们为了能在满是播客的世界中突出虫围,终于决定必须得想办法创新一下了,于是,他们开始举办“黑客马拉松”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所谓的“长时间的头脑风暴会议”。
在这些小组中,有一个年轻人名叫Jack Dorsey。他一开始的建议是开发一个短消息服务平台,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在上面实时的分享自己现在的工作进展。让我们回想一下,在那遥远的2006年,什么公共Wifi、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还远未成形。但是,手机上的短消息服务已经非常普及,大家也能承担得了这个费用,尤其是年轻人,更是愿意通过短信来传情达意。所以,Jack的这次设想获得了在场人员的全票通过,大家迸发出了极高的热情。
接下来,Jack Dorsey、Biz Stone、Florian Weber 开始对Jack的这个想法进行原型产品设计开发。2006年的3月21日,在Noah Glass的统筹协调下,版本0.1正式出来的,它完全是基于网页的一种服务。在接下来的好几个月里,这个研发项目被公司视为“高度机密”,取名为“twttr”,想尽一切办法不让竞争对手知道。
在这种高度保密的研发过程中,Twttr测试版终于成型,研发团队的人开始邀请更多的人参与测试,而到了2006年的7月15日,Twtter.com公布于众。很快,他们就收购了域名Twitter.com,整个品牌焕然一新。
这个短消息是存在字数限制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不让短信的费用超支,另一方面是避免因为消息过长而引发的种种Bug。在2007年的2月8号,Jack Dorsey这样写道“通过140个字母,一个人可以改变世界。”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将这句话当成一句烂俗的广告语啊,谁能想得到这是对未来的精准预判和描述呢?
正如上面所说,Odeo公司内部现在多了一个神秘的团队,直到2006年的3月份,这帮人都是一直埋头醉心于“twitter”的原型产品设计。就在2006年的夏天,Odeo公司里面沉迷于Twitter的员工每个月的短信账单费用加起来都会有好几百美元,公司也同意你报销这笔钱。在2006年的8月,旧金山迎来了一次小型的地震,而有关这次地震的各种新闻消息在Twitter这个轻盈小巧的平台上迅速扩散。对于用户来说,产品经理所渴望看到的第一个惊喜时刻终于出现了。直到2006年的秋天,Twitter积累起来了数千名用户。
直到这个阶段,工程师Blaine Cook终于意识到了一件事:其实在Odeo公司内部是存在两个公司的。一个是Noah、Florian、Jack和Biz所忙于开发的Twitter,还有一个则是Odeo公司本身。
在这个过程中,Jack发现了我们普通人的交流都是怎样的,而短消息又会迸发出多么巨大的潜力。但是,你要知道刚新世纪之初,那个时候其实能连上网的移动设备还算是新鲜玩意儿,于是一连串的信息流出现,只能局限在每个人书桌或者办公桌上的台式电脑中。
Jack想要实现的东西可不能被笨重的台式电脑挡住了步伐。信息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分享。他甚至在黑莓手机的前身 RIM850机子上专门设计了一款应用。但是,这款应用是为这个小巧的移动设备量身打造的,你要用它首先就得买RIM850,这注定了应用火不起来。直到2005年,在美国短消息服务开始逐渐走红,而Jack终于意识到了属于他的机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