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入局 无人货架"混战"加速
巨头入局 无人货架"混战"加速
马秀岚,李静
资本助推下疯狂扩张的无人货架正遭遇着成长的阵痛。
2018年1月11日,在北京中关村左岸工社写字楼内,一个便利蜂无人货架上的面包已经发霉,由于货品许久未更新,写字楼的行政人员在一个月前就联系便利蜂申请撤走货架,但至今依然未果。无独有偶,不久前,猩便利被曝资金链断裂,将在三四线城市撤站。
事实上,这正是无人货架行业的一个缩影。盲目扩充点位之下,资金供应链首先遭遇挑战,加上货损率、销售额等问题,无人货架行业似乎活得并不光鲜。
不过,尽管如此,无人货架依然获得了巨头的青睐。近期,苏宁便宣布2018年将布局5万台无人货架,1500家苏宁便利店和1万台自助售卖机。
“目前行业主要靠资本不停的烧钱、企业疯狂的扩张规模来讲故事。” 友盒便利创始人陈惠鲁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是表示。陈惠鲁认为,巨头有巨头的考虑,对初创企业而言还是要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单点盈利,后续再通过流量变现、货架的广告植入等方式来盈利。
点位争夺战
2018年1月11日,北京上地信息路汇众写字楼内一家公司的休息室内,同时摆放着每日优鲜的冷热饮柜、七只考拉和饿了么的货架。据工作人员透露,此前还有一家无人货架企业入驻,后来因为“上货慢、货架经常是空的”,最后不得不请他们撤走。
厮杀至今,无人货架点位的争夺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1月12日,记者以某公司行政人员身份联系了每日优鲜、七只考拉、便利蜂三家的市场推广人员,在交谈时他们均透露,可以通过优惠活动或者按流水的比例给记者返点,以求进驻。
七只考拉的一名市场人员告诉记者,入驻后他将按照货架月流水的10%给予返点,并且告诉记者其带领的团队这个月有450个点位的任务。为了进一步吸引记者安装货架,他称,“近日已经为中国银行安装了26个货架,他们人多,每个月差不多能返6000多元。”
便利蜂的市场推广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货品有七折优惠,流水返点之前有,不过现在规定严格了,要求在300人以上时才返。”根据记者的调查,每日优鲜等其他几家无人货架企业也会有相应的补贴政策。
实际上,2015年就有初创企业涉足办公室货架,不过直到2017年下半年无人货架才算迎来风口。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曾经两个月内涌入三十多个项目,如今行业里既有猩便利、小e微店、果小美、便利蜂、领蛙等创业企业,也有顺丰、苏宁、猎豹移动等巨头入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0多家企业布局无人货架,披露融资的企业近30家,融资总额近40亿元,背后的投资机构包括IDG、元璟资本、真格基金、经纬创投、峰瑞资本。
陈惠鲁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行业主要靠不停的烧钱扩张,同时也存在着恶性竞争。陈惠鲁曾对媒体透露,友盒便利在郑州的一个点位曾被竞争对手直接搬出了办公区域。
除了点位的争夺之外,货架损耗率较高、盈利难则是行业共同面临的难题。武汉用心点吧联合创始人易涛曾表示其团队在运营半年后货损超过10%,最严重的货架达到39%。就在最近,布局50个城市、铺设点位达5万个的无人货架明星企业猩便利被爆出资金链断裂,拖欠供应商货款,将在三四线城市撤站。
苏宁小店项目负责人鲍俊伟对记者表示,目前出现这些行业乱象,一是因为有些企业太着急,本身就不具备供应链和物流能力,却疯狂拓点位;二是因为有些企业完全以追求点位为目的。
“不能简单地以点位数量为考核导向,零售的本质是精细化运营。包括如何控制货损,如何把点位流水提升,如何把动销做的更好。疯狂烧钱铺点位的过程中注定会发现有大量点位是不合格的, 有很多我们不要的点位, 其他同行却拿过去了。” 陈惠鲁表示,“有些点位我们不要是因为我们吃过亏,知道这些点位进去就是亏损。货架放进去,供应链跟不上 ,流水起不来,没有回款,就会导致资金压力非常大 。一两个这样的点位可能无所谓,如果量大了,亏损就会非常大了。后续沟通的成本和上门的费用以及货物丢失的成本,要比再开一个点位的成本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