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敌“环伺” 映客急赴港IPO
劲敌“环伺” 映客急赴港IPO
李甜、李静
映客曾制定紧密计划由上市公司收购来实现A股上市,但是收购方案却被迫终止;盈利模式依赖直播,新开拓的直播答题产品又受到监管;竞争对手同期宣布被巨头投资且均流出计划上市消息。
面对此种境况,映客该何去何从?
3月26日,港交所公示了以映客互娱为主体的首版IPO招股书,映客未来的发展公之于众。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以北京蜜莱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映客运营主体)为标的的重大资产重组还没有明确结果时,映客就在开曼群岛成立了映客互娱,并逐渐搭建起VIE架构。
相较于2016年,映客在2017年多项数据下降,但在该年第三季度回升,最终,主营业务取得的收入与2016年最辉煌时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对于上市详情,映客官方以目前处于缄默期为由拒绝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而一位2015年入职映客的人士应晗(化名)曾对本报记者独家透露:“我来的比较早,那个时候奉总(映客CEO奉佑生)一直跟我们说,‘我们会在业务发展当中尽快地资本化’。”
启动境外独立上市
实际上,映客谋求上市的举动可以追溯到一年前。2017年4月11日,宣亚国际(300612.SZ)公告将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映客资本化自此开启;同年9月,宣亚国际宣布购买方案,本质系映客借款给上市公司收购自己;12月15日宣亚国际公告终止重组,以闹剧收尾。
“我们并不介意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重组、或者独立上市都是可以的。2017年采用的那种方式应该是符合当时的时机。”应晗表示,“不过最终那种方式在约定的时间点没有完成,而在(目前)这个阶段采用(港交所上市的方式),都是一个持续资本化的过程。”
据记者当时从映客投资人郑刚处了解道,特殊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是重组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据此次招股书显示,映客上市计划从2017年11月份就已实际着手。该年11月24日,映客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离岸公司“映客互娱有限公司”,11月30日于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直接全资附属公司Inke BVI;12月19日,在香港注册映客香港;2018年2月14日,映客在中国注册了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映客中国,并透过合约安排控制实际经营业务的北京蜜莱坞及附属公司。
而应晗否定道:“我们正式考虑海外上市是在我们重组方案确认取消之后。上述架构的建立与调整是由于映客计划着手海外业务。”
一位曾参与重组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重组之时,映客核心层希望尽快完成,而随着重组自动取消时间的临近,他们对与宣亚国际的重组产生了忧虑。如果失败,映客的未来则多了一些不确定性。
一位从事证券法务工作者对记者表示,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少互联网企业选择去美股或港股上市,以寻求生存机遇。
应晗表示,从获取资金与人才、营销的成熟度、团队规模渐趋稳定等方面考虑,当前上市是对既有成绩的肯定,同时引入资本有利于让团队治理更为规范,让员工一起享受到激励的制度。
数据回升
2017年第三季度对于映客来说,显得特殊。
映客每季度平均每月活跃用户数量峰值出现于2016年第四季度,为3000.6万人,此后持续下降。2017年第二季度跌至2030.2万人。第三季度回升至2316.5万人,第四季度升至2518.4万人。
平均每月付费用户数量峰值出现于2016年第二季度,为261.5万人,此后持续下滑,到2017年第三季度已下滑到61.0万人,直到2017年第四季度,微小回升至65.2万人。
月活、月付费用户整体下降,不同步的是,月均每付费用户充值金额却持续增长。月均每付费用户充值金额除了在2016年第四季度下降了14元,至172元外,2017年四季度保持增长。到该年第四季度每付费用户的充值金额甚至达到673元,环比增长54.36%。
一份来自极光大数据的报告显示,2月最后一周市场渗透率前三名分别是斗鱼、虎牙、YY,映客排名第九。
对于月均每付费用户充值金额的逆势上升,招股书中显示的原因为:“主要是由于我们一直能维持一群高消费付费用户(占我们充值金额的重大占比),且该群体规模相对稳定。”对于2017年第四季度充值金额大幅增长,原因则归结于推出了直播对战及千人千面推荐等新功能,并提及这两项玩法也是2017年第三四季度平均每月活跃用户数量及每月付费用户数量分别在回升的助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