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缩水业绩下滑 信托公司增资迅速退潮
规模缩水业绩下滑 信托公司增资迅速退潮
2019年1月3日晚间,银保监会甘肃监管局下发了光大兴陇信托增资30亿元的批复。
据了解,本次增资采取原股东等比例一次性增资的方式,股东持股比例没变。增资后,光大兴陇信托的注册资本金增至64.18亿元。
早在2016年,光大信托总裁闫桂军曾对媒体表示,“为了保证明年各项创新业务的快速推进,我们希望2017年可以将资本补充至100亿元。”目前来看,光大信托距离“百亿俱乐部”的目标也还有段距离。
其背后,是信托业增资退潮。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8年,共有13家信托公司完成增资,注册资本增加总额约为216.25亿元,较2017年同比下降29.94%。
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上一阶段,尽管信托业增资热情有所下降,但是转型需求仍在,未来一段时间,增资仍会继续,但是会相对理性。
行业进入观望阶段
记者注意到,除了光大信托之外,近期还有东莞信托和华能贵诚信托完成增资。其中,东莞信托于2018年12月29日办理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东莞控股此次向东莞信托增资12.125亿元。12月26日,华能贵诚信托也完成了相关登记手续的变更,注册资本金由42亿元增至61.95亿元。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共有21家信托公司完成增资,注册资本增加总额364.95亿元;2017年有18家信托公司完成增资,注册资本增加总额308.65亿元。
截至2017年年底,68家信托公司平均注册资本为36.68亿元,而在2018年上述近250亿元的注册资本金陆续落地后,业内信托公司平均注册资本将达到40.31亿元,超过40亿元大关。与2017年相比,2018年仅华润信托一家一次性增资50亿元并进入“百亿俱乐部”,并且注册资本增加额大多集中在5亿元~20亿元。
实际上,2018年监管风向趋严,去杠杆和去通道持续,信托规模连续下降,信托行业的发展效益也同步下滑,因此信托公司股东的增资意愿不强。
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信托业资产规模以“季度万亿”的速度持续下滑,前三季度缩水3万亿元。与此同时,前三季度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47.66亿元,同比略降1.15%;利润总额494.43亿元,同比下降10.72%。
除此之外,从2018年各家信托公司的增资情况来看,外部战略投资者对信托行业的热情同样减少,实现增资的公司主要还是依靠利润转增和控股股东增资。“2018年信托业的监管背景和发展情况,可能会导致一些投资机构对是否进入信托行业持观望态度。”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非银金融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此外,对于2018年行业增资规模的减少,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表示,前期的增资潮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业务发展,目前大部分信托公司的注册资本已经“够用”。“大规模增资带来的边际效应减小,信托公司对增资的需求减小。” 普益标准研究员吴红丽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
大规模扩张不现实
潮起潮落。信托公司的大规模增资,最早可追溯至2004年。
自2004年中海信托首次增资扩股开始,信托业有过几轮密集增资潮。第一轮是2005年~2008年期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增资与个别公司减资并存。
2011年前后,信托业经历过一轮增资潮。“增资基于业务增长需要。业务增长越快,风险资本占用越多,就越需要资本金的支持。”一位信托行业的人士对记者表示。事实上,增资潮的背后主要是资产规模增长需求和监管评级变化要求。
近年来,银保监会先后多次出台监管文件,引导或要求信托公司增强资本实力。早在2010年原银监会就颁布了《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