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值化管理优势凸显 公募渐成养老金第三支柱主力军
净值化管理优势凸显 公募渐成养老金第三支柱主力军
编者按/20年前,国内首批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诞生。经过20年的发展,基金行业成绩卓著。然而,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公募基金在管理规模、产品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同时,公募基金历史上也出现过“基金黑幕”“老鼠仓”等恶劣现象,甚至也因“基金公司赚钱,投资者亏钱”而引发信任危机。从基金销售看,短期业绩导向的销售之风依然浓厚,行业尚未形成业绩驱动规模增长的良性循环,投资者利益至上的经营理念尚需夯实。
2018年,中国资管行业进入春天,中国公募基金也迎来20芳华。随着一系列利好新政的开启,公募基金也将开启为养老金第三支柱全面服务的新战场。
“资管新规将重塑行业监管框架,引导行业回归本源,公募基金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南方基金董事长张海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久前,《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刚刚获批(以下简称“资管新规”),业内认为,资管新规主要是打破刚兑,对于银行、券商、信托等机构的固收类产品冲击较大。从长期看,无疑利好公募基金,尤其是权益类产品更有机会。
更令人振奋的是,随着五部委签发税延养老试点的开启,业界呼吁多年的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破冰。一年后个人商业养老账户投资范围将纳入公募基金,且同样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
4月11日,南方、鹏华、民生加银等多家基金公司的首批养老目标基金已经上报证监会审批。
托管制度优势是基石
1998年3月27日,20亿南方开元基金和20亿国泰金泰基金同时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的证券投资基金成立,也标志着中国有了真正意义的专业机构投资者。
经过20年的发展,公募基金规模从 1998年初期的40亿到2018年的12.17万亿,基金管理人由1998年5家发展到2018年的128家,业务模式由初期的纯公募封闭式基金管理发展为全面的综合性的资产管理,除公募基金外,还管理社保基金、企业年金、机构专户等资产管理业务。
20年,公募基金成绩斐然。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公募基金从1998-2017年的20年利润榜单》显示,过去20年各类公募基金累计盈利22347.51亿元。
基金业在稳健发展的同时又为投资人创造了超额回报,这是怎么做到的?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发起主办的“2018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上,景顺长城基金董事长杨光裕给出了答案。杨光裕认为,基金行业能够平稳健康发展,首先是制度优势,即透明、规范的制度设计,其次是托管制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杨光裕说:“托管机构在管理投资人资金的时候发挥了重大作用,对资金的安全性、清算、估值、契约精神的遵守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些都得益于制度的顶层设计。”
强制托管制度使基金资产保管和基金资产管理分离,杜绝了基金管理人挪用、转移基金资产的可能,保证了持有人的资金安全。20年来,公募基金行业没有出现重大系统性风险,没有出现一起挪用资金事件。
杨光裕认为,基金行业能够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是投资管理制度。
他认为,公募基金的投资管理制度,是以配置理论为基础的,而配置理论的设计,在《证券法》起草时已经充分吸收了经验教训,有双十限制。“如果没有双十限制,基金公司极有可能利用资金优势对某只看好的股票集中持有,而导致流动性出现问题或者公司发生问题,甚至引发变现坐庄的行为。”
杨光裕强调,公司经营和公司投资运作严格分开,保证了基金公司严格按照契约的投资组合来做,这也是基金公司在投资中能够稳定不发生流动性风险且给投资人提供持续盈利的核心原因之一。
养老金第三支柱成突破口
源于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冲击,金融行业发生了巨变。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个人存款与投资部副总经理曹伟认为,基金业未来的发展将从产品驱动演变为产品和服务双轮驱动。“用单一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已然行不通,客户需要综合化的解决方案和资产配置。”
创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彦祝也认为,紧靠产品是不能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以客户视角把产品和服务共同做好,并以此满足千人千面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募基金行业的面貌。”
杨光裕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基金公司最突出的就是资产管理能力,再就是市场销售。”
经过20年的发展,公募基金已经成为养老金投资领域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