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险资蜂拥大健康产业 技术短板制约成长

2021-08-07 17:02:03

 

来源:互联网

险资蜂拥大健康产业 技术短板制约成长

近日,保监会正式批准太平洋人寿设立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据了解,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太平洋人寿持有100%的股权。至此,4家A股上市险企均已成立专业健康管理公司。

与此同时,中小险企也纷纷布局健康管理。随着人们医疗健康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进入了大健康领域,险资渐成大健康产业投资主力军。

保监会资金部副主任贾飙日前表示,保险业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长期可持续等特点,参与投资、参股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改革,推进社会办医,有助于缓解卫生资源投入不足的矛盾,形成合理的多元办医格局和医疗服务竞争机制。

前 12大险企斥资超200亿

近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中国企业500强,其中有12家保险公司入围。这12家保险公司分别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中国人寿集团、中国人保集团、安邦保险集团、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新华人寿、富德生命人寿、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泰康保险集团、阳光保险集团、前海人寿、中华联合控股公司。粗略计算,上述公司累计发起设立健康医疗类公司超过20家,投资金额超过200亿元。

此外,保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共有16家保险公司在全国30个省(区、市)开展了大病保险,覆盖城乡居民10.1亿人。2017年上半年,已完成续签的大病保险项目共覆盖了8.46亿城乡居民。5年多来,全国累计有超过1300万人直接受益于大病保险,各地大病患者医疗费用的实际报销水平普遍提高了13个百分点,全国城乡居民最高赔付达112万元。

而在与大健康关系密切的养老产业,据保监会披露,截至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共有8家保险公司投资了29个保险养老社区项目,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海南等东部沿海的18个省区,占地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金额678.2亿元,床位数超过4万个。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副会长曹德云预计,到2020年保险机构向养老服务领域的直接投资规模可达到1万亿~3.5万亿元。

运营管理尚处初级阶段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医疗健康管理公司除了少数运营得不错外,大多数保险公司背景的医疗健康管理公司运营得并不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于保荣教授认为,对于商业保险而言,有一个必须重视和承认的是,它需要盈利。而公立医院在生态链处于强势地位,保险公司获取医疗数据的难度较大,进而很难考核医院的医疗费用。此外,还面临诸多维度的瓶颈。

于保荣指出:“商业保险没有办法提供多元化的保险产品,就像社会医疗保险产品一样,更多是病后埋单式,只能给费用;同时,在医疗机构、政府、保险三者组成的圈子里,保险的话语权很微弱;另外,健康管理的经营模式还都处于摸索阶段。目前险企做健康管理最常见的形式是开设网上预约挂号、大医院治疗前后的患者管理、高端体检等,但是这些做法的赢利点在哪里,业务量及可持续性如何,还不好说。”

“健康险不仅盈利成问题,其中的道德风险也很严重。此外,医疗服务本身具有非盈利性,从历史来看,真正的医院从一开始是从十字东军时为伤病员服务,最初就是一个慈善的非盈利机构,至今在各个国家,医院也是非盈利主体。”于保荣认为。

武汉协和医院孙晖教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美国那么成熟的社会,商业投资你看在医疗领域有多少?美国的大医院成立之初要么是慈善机构、要么是捐赠,从一开始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决定性的商业理念,像世界闻名的梅奥医院最初成立之时也是秉承无功利性理念。”

孙晖认为,谁投资医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顺应医院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另外,医院的投资周期比较长,需要资本有很好的耐心和对专业度的熟悉。

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目前险资成立的健康管理公司基本面向的是高端客户,并不是普惠医疗、普惠金融的概念,覆盖面有限,形不成行业的话语权。

昆仑健康总裁助理刘东表示,“险企成立健康管理公司是一个思路,但从哪个角度来展开工作,各家公司可能不一样。从现在的实践来看,这里面空间比较大,但前期成立的几家险资健康管理公司实际上并不成功,这跟中国医药体制有很大关系,若基础条件向好之后可能会有突破。”

而另一位健康管理的资深人士认为:“保险公司设立健康管理公司是保险自身业务发展的必然。中国在这条道上重视得太迟,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各保险公司在这个领域终于有所举措,这几乎是用了一代人的精力去努力探索推动的结果。险资做健康管理的盈利模式已渐清晰,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保险二次营销的重要手段。”

“但当前拉个旗子成立个专业健康管理机构,还只能说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影响保险业健康管理能否快速成长的核心问题,在于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匮乏和不足,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在保险健康管理方面的研发和应用,保险公司基本处于茫然和空白的状态。”该人士说。

“险资成立的健康管理公司专业化水平远远不够,重点还是停留在绿色就医通道、陪诊及咨询等浅层健康服务,离全程健康管理还有相当距离。”该人士续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