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下一战:争夺海外市场
金融科技下一战:争夺海外市场
十一黄金周移动支付在海外爆发再成热点话题,也让中国金融科技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速引发关注。
受益于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弯道超车”的机遇,携带成熟的技术、商业模式开辟海外市场被纳入越来越多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梳理不难发现,目前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百度金融、腾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头部企业布局海外多采取投资与技术双管齐下的策略,具体路径上以支付为触角,继而去满足生活场景的信贷需求和综合金融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竞争已经远远不局限于国内市场,未来五年内,其精彩的战场可能将是海外,但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移动支付甚至整个金融科技的成功能否复制,还需要综合监管、市场以及配套设施等多方面因素。
移动支付成出海急先锋
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大陆游客境外消费总额高达2610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2%,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而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7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到了620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1%。
受益于“出境热”带动相关配套服务的“走出去”,在金融科技公司出海过程中,作为一切商业活动的起点,支付成了水到渠成的“先锋”。
这一趋势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得到持续验证。根据支付宝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使用支付宝在境外消费的笔数为去年同期8倍多,人均消费金额提升近50%。境外消费主力军90后用户数占比44%,人均消费金额达到了1301元,00后人均消费达到532元。此外,退税方面,通过支付宝退税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80%,人均退税金额达到922元。
而在渗透范围上,目前支付宝已在欧美、日韩、东南亚、中国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上线,涉及范围包括餐饮、超市、百货、便利店、免税店、主题乐园、海外机场、退税等消费场景。
与国内类似,在海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渗透力也呈现犬牙交错态势。随着中国游客走出去,微信的路径一样是占领地域和场景,通过境外合作伙伴攻占东南亚、北美等市场。根据微信方面提供数据显示,十一黄金周期间用户支付数量最多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泰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腾讯金融方面提供数据显示,目前微信支付已经登陆超过13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0种以上外币直接结算,覆盖全球境外商户超过13万。
看到海外机遇的远不止上述几家。紧随蚂蚁金服和腾讯之后,另一家金融科技巨头京东金融与泰国尚泰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并筹建的海外合资公司初期即是计划以支付业务为核心,提供更加本地化的支付产品和服务。而在今年7月,百度金融也宣布与美国eBay公司全资子公司Paypal达成战略协议,目标是在中国消费者和境外在线企业之间进行跨境支付。而据百度内部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百度金融与Paypal还会有“大动作”曝光。
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2季度》数据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30408.2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2.50%。而根据Forrester的数据,美国2016年的移动支付交易总额仅为1120亿美元。
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中国金融科技新生力量已经引发世界关注。今年8月初,高盛发布《金融的未来:中国金融科技崛起》系列报告,该报告第一篇《支付:生态系统之门》中即以红色中国结为封面,聚焦正在迅猛发展的中国金融科技。上述报告数据显示,2010~2016年间中国第三方支付规模从1550亿美元发展到11.4万亿美元,增速达到74倍。
一位第三方支付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告诉记者,选择支付作为出海先锋的原因有三:首先,业界公认的是,中国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的深度应用虽然与世界存在差距,但移动支付在产业规模和应用模式已经做到全球领先,依靠这一“势能”出海是水到渠成。其次,以支付为抓手的零售行业竞争激烈,中国购买力最容易击中国际商户痛点,在支付方式上可以实现市场倒逼。在他看来,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于,和其他持牌类金融分业相比,支付是国际上看得懂,且门槛相对松动的一个领域,更容易进入。
路径:服务国人到生根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