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颁布 财富管理市场悄然生变
资管新规颁布 财富管理市场悄然生变
自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资管新规”)以来,“打破刚性兑付、严禁保本保收益”等要求对财富管理行业产生影响。
这对财富管理机构既是挑战也是利好:当刚性兑付不再成为中国投资者考虑的关键因素时,财富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将重回聚焦财富增值管理。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与陆金所联合发布《全球数字财富管理报告2018:科技驱动、铸就信任、重塑价值》(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过去5年中,网络化趋势让中国金融生态发生了极大改变: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Fintech)、独立线上理财、智能投顾等新金融概念相继出现,但这个调查数据提醒市场一个现实:中国在线财富管理依然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在中国,通过第三方互联网财富管理机构、数字化方式完成的财富管理加起来大约6000多亿美元,财富管理线上化的渗透率仅10%,而在美国,这个数字达到35.5%。”BCG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金融业务负责人何大勇表示。
重构财富管理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达6万亿美元,截至2017年,其中线上化财富管理规模已达约2万亿美元,财富管理产品线上化渗透率34.6%。仅从这个数据上看,中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这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教育了客户,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带动了客户需求以及金融机构本身科技化转型的理念。
然而,如果分析互联网客户投资行为,却发现仍然是80%以上的客户以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为主,其中银行存款比例高达49%,其次有14%配置在银行理财,固收类产品投资比重超过50%的客户占到了总客户的85%;40%的投资者将机构作为防风险的首要考量,更看重机构的刚性兑付能力;84%的客户主力资产平均投资期限不足一年。
“过高依赖固定收益类产品,缺乏资产配置理念,投资期限较短、投机性强是中国互联网理财客群的主要特征。”何大勇指出,中国投资者在财富管理上体现出极强的自主性,但这并非因为投资能力的专业性更强,从他们的投资行为上可以看出,客户的风险分散意识仍停留在机构刚兑能力上而非投资标的上。
这也催生了各类保本理财产品的井喷: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一年间,共发行了近百只保本基金,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保本类理财产品的存续规模仍超过5万亿元。
然而,环境正在发生变化:2017年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之后,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的资管新规规定,资管产品要实现净值化管理,打破刚性兑付。尽管资管新规将过渡期从2019年6月30日延长至2020年底,但是净值型产品占主流将是大的趋势。
市场的反应很快,2017年1~10月,股票型和混合型公募基金月均发行规模252亿元,而2017年11月~2018年4月为427亿元,居民资产配置已经在从银行理财向权益市场转移。
事实上,财富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改变,由于刚性兑付被打破,中国投资者越来越重视机构的财富增值管理能力,这也为财富管理机构提出了新课题。
抢占科技高地
在通往未来的赛道上,金融科技正在成为财富管理机构的必争之地。
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全球有超过600家财富科技公司,总融资额达67亿美元。其中,中国财富科技企业总融资额达28.3亿美元,占世界总融资额的四成有余,为全球第一。中国的财富管理线上化渗透率34.6%,但真正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数字化资产管理的占比仅为10%左右,两个比例之间的差距意味着大量的财富科技公司更多将科技应用于营销或渠道的线上化,但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如何将科技真正用于提升财富管理的效率成为关键。
“科技和政策是对理财市场影响很重要的两个因素,中国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是,科技的发展特别快,同时政策的变化也是比较大。”陆金所联席董事长兼CEO计葵生表示,在过去5年中,理财和科技的关系更多聚焦在影响客户的投资习惯,例如现在国内的理财产品80%以上都是在线上买,判断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而未来的5年,科技可能需要更多地去帮助客户关注应该怎么分散投资,什么投资方法得到比较稳定安全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