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金融科技竞技升级 机构“基因式”发展路径渐明

2021-08-07 15:52:51

 

来源:互联网

金融科技竞技升级 机构“基因式”发展路径渐明

李晖

在金融科技巨头的赛场上,天然分为两个阵营。一种是以互联网起家,利用自身庞大的客户基础来进军金融服务领域,通过技术创新、迭代金融服务的模式和体验的公司,客群定位小额、高频,海量,业务定位“连接”、“输出”或“赋能”传统机构,例如蚂蚁金服、腾讯金融、京东金融等等;另一种,则是一些金融基因明显的新金融公司,他们在自营金融中更倾向于利用科技让一些大众此前无法获得的金融服务“走下神坛”,加快传统金融模式的运转效率、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现实需求。

随着金融科技发展走向深水区,上述两个阵营发展的定位差异正在变得显著。

去年以来,包括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金融科技巨头均在陆续回归和明确“科技”定位,喊出“不做金融”,成为其金控化发展“转向”的里程碑式调整。与此同时,一些新金融机构在不断强化自身的“科技能力”的同时,更乐意强调自身不同于互联网公司的“金融底蕴”。

宜信显然属于两个阵营的后者。但在CEO唐宁看来,宜信有更具体的特点。“宜信的DNA首先是金融底蕴,同时兼具应用科技的敏感性,以及创新的方法论。会从自己的DNA去考量,做擅长的事。”

在唐宁看来,公司12年来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普惠金融,二是财富管理,而这两件事都离不开科技对金融的驱动和赋能,也离不开金融对科技的反向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唐宁认为,这种科技创新的方式与互联网基因公司有所不同——“我们追求的科技是专业化科技,大众可能不容易高频接触到,但却与金融深度、有效融合。”

创新路径分化

作为一家定位于左手“普惠金融”右手“财富管理”的“金融科技”公司,宜信发展中唐宁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BAT的科技大家可以懂而且觉得很酷,你们的科技能力体现在哪里?

以从支付建立起金融生态的蚂蚁金服为例,在开放战略下,近年来其金融收入的占比正在持续下降,根据预测到2021年时,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超过支付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项;从电商延伸到金融的京东金融则通过成立服务“机构”的金融科技事业部、系统输出从获客到风控解决方案等多项动作来突出科技定位。

“我不认为我们不酷。”在唐宁看来,宜信的那种“酷”有所区别——不是依托支付或社交入口面向海量群体的让大众感知非常明显的科技,但这些科技却与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的需求深刻相关、深度融合。”

普华永道在去年年底发布的《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中国概要》显示,金融科技目前给中国金融业带来最大的颠覆之一是对于渠道的颠覆,85%的受访者预计移动应用将是未来五年快速增长的客户互动渠道。多数中国的受访者认为“扩大产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拓宽客户基础”是金融科技的前两大主要机遇,其次是“更好地分析和利用现有的数据”。

唐宁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宜人贷的“成功转型”。据宜人贷2018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平台72.5%的借款人通过线上渠道获取,线上渠道促成金额的100%来自移动端。出借行为100%通过公司的线上平台完成,其中95%通过宜人财富手机APP完成。

“这是由于2011年前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时,大家沉淀在手机端的数据越来越多,可以让我们一方面通过智能终端方式更加便利地获取客户信息,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的方式对客户做出更精准画像。”唐宁说。事实上,这也真正让宜人贷进一步从PC端和线下全面“走向移动化”,线上获客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更好地满足了未被传统金融机构覆盖的差异化需求。

在唐宁看来,这种科技化正在渗透在宜信几乎每个业务领域。比如其开发的AI+FOF系统,“是AI技术首次在私募股权行业的应用落地产品。”据了解,这套系统用到了NLP、分析算法、知识图谱等技术,覆盖了中国2万多家投资机构,3万个基金主体,上百万家融资企业,可每秒实时分析1000万条数据,大大提升私募股权投资的效率。

甚至在区块链技术上,这家并非技术起家的公司也已经找到了落地场景。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宜信旗下互联网企业级金融服务云平台“翼启云服”的Blockworm BaaS平台,已经在实践中与钢铁电商平台实现了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应用实施和系统对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