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到关键时点 开放、监管需各进一步
金融改革到关键时点 开放、监管需各进一步
本报记者 罗辑 成都报道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所发展形成的金融体系存在规模大、干预多、监管弱的特征,该金融体系在过去40余年是相对有效的,但如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在减弱,风险在不断露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5月22日于成都召开的2021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发展论坛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成都)论坛上,如此提到。
在他看来,为解决市场面临的问题,也为了与“双循环”战略需求进一步匹配,就需要金融改革的“再进一步”,而这分别指向更进一步的开放、创新和更进一步的监管改革。
改革需求已现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启动,现代中国金融体系的建设也被认为是由此而始。发展迄今,黄益平提到,中国的金融体系已到一个关键时刻。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当前的金融体系已展露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政策讨论经常听到的两件事情,一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在减弱,二是风险在不断露头。”
具体来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近年来越发突出。过去数年政策一直在努力推动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很多贷款,取得了不少成绩,而为何如此关切这一问题?黄益平认为,这在于随着经济发展,过去在中国经济中为补充性质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在如今的中国经济中,所占地位也越发重要。同时过去要素投入型的经济发展逐渐向技术投入型转变,民营企业占到全国企业创新的70%以上,民营企业的主体是中小微企业,这意味着若不能很好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增长将不可持续。此外,市场上还同时存在着“资产荒”、老百姓投资难的问题。与此同时,系统性风险金融风险指数在2014年出现反弹,近几年仍处于相对高位。
在此背景下,考虑到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对于金融体系更进一步适配的需求,金融体系的完善和革新迫在眉睫。黄益平提到,“十四五”时期的任务在于构建现代金融体系,这其中有两大基本目标,即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具体涉及金融调控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开放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等六大体系。“这是我们将来五年要努力创建的。”黄益平提出,这些“创建”需要金融改革的再进一步,而具体金融改革任务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涉及创新金融业务、推进市场化改革、改革金融监管。
这其中,创新金融业务、推进市场化改革可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解决起到效用。“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靠银行发放贷款,但银行这一放贷业务存在两个现实问题,即获客难和风控难。银行找到这些客户成本很高,同时没有足够的历史财务数据、没有抵押资产,风控难。而金融体系创新是多层次的,包括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同时支持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创新,例如采用大数据风控等数字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