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源“卖身引资” 川投集团成“接盘侠”?
碧水源“卖身引资” 川投集团成“接盘侠”?
高管股权质押,向国资企业转卖股份……进入2019年,碧水源(300070.SZ)在资本市场可谓动作频频。
2019年1月18日,碧水源(300070.SZ)公告显示,截至该公告日,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文剑平共持有公司股份约7.1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2.77%;累计质押股份约5.95亿股,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82.97%。
在上述公告发出的前一周,包括文剑平在内的多位碧水源高管与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投集团”)签署了《关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暨战略合作意向性协议》,拟向川投集团转让公司共计10.7%股份。如本次交易全部实施完毕,碧水源的控制权将发生变更,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变更为川投集团。
外界纷纷猜测,实际控制人的变更会对碧水源的经营产生影响。对此,碧水源董秘办相关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该协议只是意向上的协议,还有不成功的可能性,具体相关问题要等正式协议签订后才能决定。目前来看,实际控制人产生变更对上市公司没有太大的影响,管理团队也会保持稳定。”
市值缩水
碧水源是一家主要从事膜材料研发、膜设备制造、膜工艺应用的高科技环保企业。2010年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记者注意到,截至2019年1月22日收盘,碧水源市值约239亿元。
另据Wind资讯统计的“中国上市企业市值500强”榜单显示,2017年上半年,碧水源排名第167位,市值584亿元。截至2018年6月末,该榜单最新数据显示,碧水源排名下降到第251位,市值437亿元。
碧水源官网信息显示:“自上市以来,碧水源实现了年均5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事实上,进入2018年,碧水源增速明显下滑,二级市场波动也比较大。部分投资者对该公司的流动性和环保行业未来的发展形势有一定的疑虑,投资的信心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在2018年11月的投资者调研会议上,碧水源方面表示:“目前环保PPP遇到了一些困难,导致公司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从碧水源公司内部来看,公司的流动性风险是比较小的。另一方面,公司对PPP项目把控,采取严格规则,公司的抗风险能力相对完善。现在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市场整体资金缺乏,恢复投资的信心很重要。”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环保行业面临洗牌。碧水源也遇到股权质押风险等众多问题,此次与川投集团合作,是想利用国企信用评级高等优势提高碧水源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扩大银行授信额度。”
碧水源方面表示,过去三年随着PPP模式的发展,公司扩张比较明显,随着业务的逐步消化,公司资重产规模可能要缩减,回到原来轻资产的模式中去,公司初步预计此次调整需要一年左右。
据悉,PPP项目需要前期垫付大量资金,2017年度,由于大力扩展PPP项目,碧水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2016年增加17.62亿元,同比增长234.38%。此外,随着碧水源业务的扩大,其毛利率也有所降低。
据碧水源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碧水源营业收入为60.49亿元,同比增长11.90%,但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不升反降,为5.73亿元,同比下降22.64%。与此同时,由于报告期内PPP项目工程预付支出同比增长,其预付账款比2017年末激增78.99%。
记者梳理发现,不少环保企业都将PPP模式进行调整,碧水源也不例外。其EPC项目有所增加。碧水源方面曾表示:“2018年的EPC订单有170多亿元,其中新签的纯EPC订单有40亿元左右,剩下基本上是由PPP项目转换的。”
记者了解到,2019年碧水源EPC项目占比应在50%左右的水平。国信证券环保行业资深分析师姚健告诉记者,EPC项目按照工程进度回款,与PPP模式相比,资金压力较小。
引入国资
除了PPP项目承压之外,碧水源还面临股权质押较高的风险。
目前,碧水源实际控制人文剑平的多数股权已高位质押。截至2019年1月18日,文剑平共持有公司股份约7.17亿股,累计质押股份约5.95亿股,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82.97%。
对于上述高管的股权质押问题,碧水源董秘办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从集团角度,债务压力还好,债务压力主要是文总(文剑平)个人股权质押。属于个人行为和上市公司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