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难啃的“硬骨头” 国有大行攻坚“脱贫又返贫”难题
啃下难啃的“硬骨头” 国有大行攻坚“脱贫又返贫”难题
本报记者 张漫游 安康报道
怎样为易地搬迁贫困户提供生活来源、如何畅通扶贫产品销路、怎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在距离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最后关头不足百天之际,解决上述问题已经成了防止“脱贫又返贫”的关键。
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93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全部贫困人口的97%。为了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防止返贫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银行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也在探索防止“脱贫又返贫”的方法。
助力社区工厂发展 解决易地搬迁贫困户生计难题
安康市属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核心地带。家住安康市岚皋县的卿婷婷一家,在2019年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这与易地扶贫搬迁不无关系。
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十三五”规划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有930万贫困人口乔迁新居,走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自然条件恶劣地方。
然而,易地扶贫搬迁后,无法种地自给自足,还需要交水电费、物业费等各种生活费用,卿婷婷一家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开销压力。
“我家中有常年生病的父亲和一个还在上学的弟弟,父亲吃药和弟弟上学的生活费花销每个月就需要2000多元,刚刚开学后,弟弟还交了2000多元的学费。”卿婷婷告诉记者,目前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自己和外出打工的母亲。“之前我在餐饮行业工作,每天工作10个小时,平均月工资仅2200元。母亲此前也在安康本地工作,工资在2000元左右。为了提高收入水平,从去年开始,我母亲到外地打工了,一个月大概收入是5000元。”卿婷婷如是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卿婷婷一家的情况是诸多易地搬迁贫困户面临的主要难题。为疏通这一“梗阻”,搬迁完成后,地方相关部门又开始琢磨如何“造血”,在培育贫困搬迁户内生动力上下起了功夫。
安康市汉阴县双河口镇镇长龙艳告诉记者:“易地搬迁后的贫困户脱离了原来赖以为生的土地,很多居民就没有生活来源了。为了让这些居民找到新的营生,我们在集中安置社区培育发展了社区工厂。”
在这一过程中,少不了银行的参与。针对贫困地区的特征,以安康市为例,在中国建设银行的帮扶下,众多集中安置社区发展起了社区工厂。其中,建行无偿投入资金2400余万元支持定点帮扶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紫阳县、岚皋县9家新社区工厂厂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