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监管沙盒”项目运营金融科技风险将有效控制
首批“监管沙盒”项目运营金融科技风险将有效控制
本报记者 张漫游/北京报道
3月底,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公告称,近期已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第二期创新应用项目征集工作。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首批“监管沙盒”项目已经陆续开始运营,中国工商银行的“基于物联网的物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正是其中之一。工行金融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监管沙盒”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在缩小版的真实市场、宽松版的监管环境中接受检验,对创新项目进行充分的判断和实验,在项目正式推向市场前尽可能地规避相关风险。
工行方面表示,预计该项目全面推广后,涉及个人客户数超过30万人,年交易笔数超过100万笔,年交易金额超过5000万元。
金融科技投入增加 银行创新监管亟待规范
根据北京金融监管局3月27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近期,北京市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小组在中国人民银行支持指导下,已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第二期创新应用项目征集工作。同时,监管层对第二期项目征集要求进行了调整,如项目申报主体既可是持牌金融机构,也可由金融科技企业单独申报。
2019年12月,央行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并选定涵盖数字金融等场景在内的六个创新应用作为首批试点项目,试点单位包括工行、中国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百信银行、中国银联等11家机构,技术涉及大数据、AI、区块链、物联网等。
记者了解到,首批“监管沙盒”入围项目已经陆续正式投产。工行金融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行的‘基于物联网的物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已投入专业的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进行研发应用,项目已在‘监管沙盒’中正式投产,后续将根据试点运营情况和监管部门意见,适时扩大投产范围。”
谈及被纳入“监管沙盒”后,将对银行及监管层产生哪些影响,工行金融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央行“监管沙盒”相关规划,后续该行会定期报送项目运行情况。“在试点工作结束后,央行组织相关专家将对项目进行评判,根据项目运行的业务和风险情况,确定监管意见。预计监管机构后续可能会针对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监管规定进行细化和规范。”
工行金融科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基于物联网的物品溯源认证管理与供应链金融”顺利通过“监管沙盒”检验,将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有助于发挥金融科技的提质增效作用。从项目发展而言,该项目通过‘物联网+区块链’手段提供溯源管理和供应链金融服务这一业务模式,可以被快速地复制和应用于其他行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该模式提高对客服务能力。从新技术应用而言,确定监管部门的支持意见,可以促使商业银行在监管合规的前提下,进一步运用新科技赋能业务发展。二是有助于有效控制实质风险。在‘监管沙盒’试点过程中,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项目运营情况,及时、有针对地提出指导意见,这些意见不仅有助于工行控制业务与技术风险,也将对其他商业银行开展类似创新工作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