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跨界论道“普惠金融”:格莱珉银行模式的中国思考

2021-08-07 11:45:30

 

来源:互联网

跨界论道“普惠金融”:格莱珉银行模式的中国思考

王柯瑾、夏欣

7月20日,由中国经营报社及格莱珉(中国)有限公司主办、郑州大学商学院协办的“改变世界的金融力量——2018中经普惠金融暨精准扶贫论坛”在北京举行。

诺贝尔奖获得者、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格莱珉信托总裁阿卜杜拉·海康、中国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方正证券扶贫工作部董事总经理阿孜古丽、浙商银行总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助理王玲以及网信集团战略发展总监陈文,在论坛上就中国普惠式金融扶贫的发展模式,痛点与挑战,以及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不同金融服务机构业内翘楚均认为,中国过去十几年来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实现普惠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关键挑战,普惠金融发展方式和理念亟待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普惠金融并不仅仅是填补金融服务空白,而是通过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建立立体化的服务体系。

普惠金融需要可复制模式

《中国经营报》:中国当前开展普惠式金融扶贫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如何有效地解决?

穆罕默德·尤努斯:中国普惠金融方向是好的,我们需要关注给贫困人口的信贷,给他们提供整个金融服务,而并不是从他们那里赚钱。给贫困人口的融资应秉持“社会企业”理念,即我们希望帮助穷人解决问题,摆脱贫困后,金融机构可以再为其提供更多金融服务,这时候金融机构可借此获得一些利润。这是指导我们扶贫的重要原则,也是关注于普惠金融的中资金融机构应该关注的重点。

阿卜杜拉·海康:中国人口众多,有很多贫困地区仍然是金融服务“空白区”。我们应该确保有包容性的普惠金融能够触及到那些贫困区域以及还没有任何金融服务的地区,并通过有效、适当的扶贫政策和措施,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服务。

王玲:我们做普惠金融最主要的压力来自于对小微金融的不了解,因为没有深刻的认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所以在表现形式方面来讲,有些商业银行可能发现了其中的商业机遇,但很多还是停留在完成任务或者是履行社会责任这样一个表面的层次。在操作方面,手段比较粗放,做小微业务以运动式、冲锋式方式开展,这样距离实实在在打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还有一定差距。

以浙商银行为例,在12年小微业务探索过程中,实行专业化经营思路。具体包括,专业的机构和人员、专门的授信制度、专门的操作流程、专门的特色产品以及专门的风控措施,基本实现了普惠金融业务规模、特色、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陈文: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目前存在的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反思以及解决。第一,普惠金融的对象选择上目前还存在扭曲,选择上缺乏精准性。机构需要了解客群是不是普惠金融真正服务的群体。但在国内部分银行授信不看小微企业自身信用,完全看核心企业,变相是给核心企业放大头寸,资金并不一定真正流向小微,占用了本应属于小微企业的信用额度。

第二,开展普惠金融的主体存在非对称性。目前政策面主要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给予了一些针对普惠金融的政策倾斜。但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更具有对称性的小微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其实没有得到政策上很好的支持。比如小贷公司发展到现在十几年了,但迟迟没有金融机构的身份,在税费、融资渠道各方面都没有享受到政策上的待遇,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工商企业在管理,这样的话,严重束缚了服务小微的能力。

《中国经营报》:普惠金融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于金融服务如何切实地达到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又应该以何种形式的产品或项目将金融服务落地,目前市场是怎么做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