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川渝扶贫:产业投入+风险分担
农行川渝扶贫:产业投入+风险分担
杨井鑫
川渝多秀丽山景,却也有诸多贫困之地。大山之中的村民没有门路,缺少资本,单纯的捐助也难长久,唯有发展产业才能开辟致富之路。时下,政策大力推进金融扶贫,让银行等机构的触角深入贫困区域,带动了一地又一地的特色产业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通过在四川、重庆两地调研了解到,农行在川渝扶贫中以“产业+资本”的思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产业扶贫资金的支持,增强其发展产业的信心。
另一方面,该行以多种创新模式实现风险分担,达到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在当地政府通过专业性担保公司等方式为贫困农户增信情况下,农行按照担保公司资本金或风险补偿资金的一定比例为增信对象发放贷款,与政府共同做贷后管理。
种桃20年
申建忠在重庆武隆火炉镇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却在县里小有名气。他对当地村民的脱贫可谓功不可没。该镇镇长对其评价:“用一颗桃子带动了一地产业,造福了一方百姓!”
1996年,申建忠在外读高职毕业,放弃了走出大山闯荡的机会,回到了家乡种桃。他的这一举动让很多村民不解。
“要是回家种田为什么还读书呢?村里很多人觉得读书了就应该去找个体面的工作,种田种不出啥。”申建忠告诉记者,十多亩地,一万元钱,这就是他当时所有的家当。
在村民的眼中,申建忠是个典型的“倔”人。按照他的想法,读书学的专业就是种植,毕业之后也想将技术运用到实践中。为此他用仅有的一万元钱引进了48个新品种的桃树做实验。
实际上,申建忠的十多亩地是荒山地,种植所需要的土壤都是他一担一担背到地里的。但是,起初的实验还是失败了,种了三五年的桃树都没有挂果。
“村里人走过桃树林时总会打趣地问我什么时候长桃子,每次我只好躲到地里避开他们的嘲笑。”申建忠回忆起那时感叹道。
2009年,申建忠经过13年的尝试才培育出了品种优良的“脆桃”,一年的收入也稳定在10多万元了。“要扩大种植面积,要尝试新技术,这都需要资金,但是一个农民手头上根本没什么钱。”申建忠表示,农行此时提供的信用贷款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2016年农行给的信用贷款额度已经达到了80万元,如今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了接近300亩,产量达到了40多万斤,产值380多万元。”申建忠说。
更重要的是,申建忠的脱贫在村里影响很大。周边三个村的村长均上门游说他能通过培育的新品种脆桃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农业银行直接给村进行授信,来将脆桃种植规模化。”申建忠称,在农行的支持下,武隆县目前种植脆桃面积1.2万亩,仅火炉镇就有8000亩。
比较有意思的是,脆桃如今已经被列为了“火炉五宝”之一,今年的产量可能超过120多万斤。
“脱贫,人、地、钱,缺一不可!”申建忠认为,20年的种桃没白辛苦。
产业脱贫“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