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新时代: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矫正错配
大资管新时代: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矫正错配
杨井鑫
4月27日经过5个多月的酝酿、意见征求和修改完善之后,《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终于面世。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过渡时限略超预期,可是在打破刚性兑付和矫正期限错配上,资管新规的态度没有丝毫变动。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作为大资管中资金体量最大的银行理财,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将打破刚性兑付的同时,实现净值化运作,放弃资金池运作模式,这无疑是对银行理财整个格局和盈利模式的重塑。
资金错配存隐患
作为具备银行信誉支撑的保本理财,实际上等同于银行存款却往往拥有更高的收益,成为银行增加存款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资金的运用上,以往维持高收益的秘诀就在于资金的期限错配,用资金池的方式进行“短钱长投”。实际上,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和分离定价的特征已经成为资产管理行业典型的商业模式之一。
据了解,中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债类理财产品,而资金池的投资标的也很单一,多数是债券、本外币的结构性存款或信托产品。银行将这些标的包装成理财产品后,建立一个虚拟的池子,向市场募集资金以对应标的投资。
表面上,资金是聚拢在一个池子里,通过滚动发行不断募集,每一款产品发行时间、投资期限和预期收益不同,但是资金是进入一个黑匣子,多只理财产品同时对应整个资金池。
“期限错配是银行保收益持续运作的一种方式。商业银行通过滚动发行融入期限短、成本低的资金投向期限长、收益更高的资产,实现了收益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甚至银行在其中获得了资金运作中超出预期最高收益的部分。”农行某相关人士称。
该人士认为,资金池运作的模式比较成熟,但是风险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这种错配的弊端在于短钱能否持续流入池内,一旦短时间市场资金面紧张,产品销售遇冷,就会给市场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也间接地绑架了监管货币政策。 ”
“通常情况下,银行面对资金缺口会推出一些超短期的产品,并适当地提高利率。但是这种情况在扩大,最典型的就是引发钱荒。”该人士指出。
一家股份制银行一位内部人士表示,监管禁止资金池的运作模式,矫正期限错配,可以说将此前的商业模式进行重塑。“做到产品一一对应和反映出基础资产,甚至处理存量都将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
“银行已经在遵循监管要求进行内部的转型,这也是监管给予较长过渡期降低市场影响的原因。”上述股份行内部人士称。
据了解,为了消除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隐患,打破银行理财刚性兑付也成为了配套措施之一。由于资金和资金的对应,不再依赖整个资金池的运作,银行理财单个产品的收益将不再保本,而这也将是未来给予银行客户的最大考验。
刚性兑付“过去式”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资管新规给予的最大压力是理财产品变成浮动收益之后客户的接受程度。
“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低风险理财产品,大多客户是等同于银行存款来看待。一旦收益成为浮动之后,会不会亏本成为了最关键的问题。”一家国有银行人士称,银行只能通过资产配置尽力降低风险,将资金更多倾向于固定收益产品。
该国有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对于单个产品浮动收益,很多银行此前也有诸多尝试。“为了在保本的同时提升理财产品的吸引力,一些银行曾经推出过结构化产品。比如,用80%~90%的资金去投资债券,保证理财产品到期能够保本。剩余的10%~20%的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博弈,较典型的是做对赌。”
“也就是说,银行资产的管理能力和运作方式,将会在净值化的产品中更加体现出来,不同商业银行产品的差异也将会分化。”该人士称。
同时,此次资管新规中明确要求,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周期会被拉长,以降低期限错配风险,银行也会更倾向于发行久期较长的产品。
“对于期限特别长的理财产品,可能银行会对客户进行分类,并匹配一些理财产品转让服务。”上述国有银行人士表示。
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已经有部分股份制银行走在了前列。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市场上保本理财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而净值化产品作为一种新产品正在推广中,包括光大银行的“阳光稳健系列理财管理计划”、民生银行“非凡资产管理智赢系列”、招商银行“日益月鑫进取型理财计划”等。
光大银行副行长张华宇在资管新规出台前就表示,银行需要有序推进资产管理业务向真正的净值化产品转型,研发银行理财、投资者予以接受的收益波动较小的净值化产品,形成口碑效应,实现资管业务平稳转型,银行要加快构建符合银行理财特色的投研体系和能力,补足权益投资的短板,提高大类资产投资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的同时,对于产品的信息披露短板成为了业内关注的问题。“银行理财保本时可能客户不关注资金到底买的是什么东西,但是产品净值化之后,银行购买的标的与收益可能直接挂钩,客户更多的要求可能在信息披露上了。”一位券商银行分析师表示。
该分析师告诉记者,很多银行之前在理财产品资金投向的信息披露中,仅仅公布了投资的范围或比例,而这对于不保本的净值化产品则可能出现客户信息知情权上的偏差。“一旦净值化产品出现亏损,银行对于信息披露不充分的话,客户肯定不会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