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渠道替代率超90% 四大行“瘦身”转型控成本
电子渠道替代率超90% 四大行“瘦身”转型控成本
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的利润和网点布局、员工的数量不再正相关。
受人力成本的上升、租金的涨价、息差的收窄等客观因素影响,为了低成本解决客户“最后一公里”的金融服务需求,国有大行主动进行了一轮“瘦身”。
随着银行年报数据不断披露,《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四大行纷纷调整策略,正在掀起新一轮的物理网点“瘦身”和优化,将传统银行服务向全面电子银行服务模式转型,2016年四大行电子渠道替代率均超过90%。伴随而来的是四大行2016年人员的流失数量达到1.88万人次,其中涉及网点的裁撤和柜员的减少。
大象“瘦身”
年报数据显示,工行2016年年末的物理网点数量16429家,较上年减少了303家;农行在推行“四个一批”(增设一批、瘦身一批、迁址一批、做强一批)网点优化工程中,对近 1800 家低效网点实施“瘦身”,12000 多家网点推广了标准化转型;中行2016年披露的境内外机构数量为11556 家,相比2015年11633家减少了77家。仅建行在网点设立上集中于“信贷工厂”,对大城市、中心城市和强富县进行布局,网点数量在不断增加。
据了解,去年末银行大规模裁撤网点的消息曾在市场炒得沸沸扬扬,并有切实数据作为佐证。银监会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0月16日,全国共批准各银行约565家支行、分理处、储蓄所、营业网点、自助银行停止营业,而2015年全年这一数字仅为191家。
据记者了解,一个银行物理网点设立的投入最低在200万元,而一个设备齐全的网点运营一年成本可能要达到1000万元。对于物理网点的产出比,银行往往需要进行一番核算。
“银行每设立一个分支机构,都要对成本和利润进行核算。在大型写字楼、商贸区、居民区,银行也都有其业务上的考虑。但是,时下国有银行的利润很薄,设立物理网点的动力并不强。对于一些产出比不高的网点,银行肯定是需要转型和调整的。”一家国有大行人士称。
更重要的是,记者注意到国有四大行尽管网点数量上增减存在差异,但是员工的数量却均呈现下降趋势,四家银行统计员工减少人数18824人,这也是四大行的员工总人数6年来呈现首次下降。
年报数据显示,建行在2016年末员工数量为362482 人,减少人数最多,达到了6701人;农行同期在职员工总数496698人,较上年末减少6384人;工行2016年末员工数量461749人,较上年末减少了4597人;中行2016年末员工数量为308900 人,相比上年减少1142人。
网点轻型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