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国内证券市场监管逐步加强 股市春天要来了?

2021-08-07 10:15:57

 

来源:互联网

国内证券市场监管逐步加强 股市春天要来了?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从严查“忽悠式”重组到新三板分层制度,股市将加强监管的信息来了一波又一波。近日,又有消息称可能会集中清理IPO排队中净利规模比较小且盈利能力出现下滑的企业。与此同时,定增市场监管今年以来正全面趋紧,有业内人士透露,三年期定增或已从严审批,部分定增交易要接受问核和底稿审查,用于补流和偿债的配套募资也被严查。

监管层或清理IPO排队中的部分企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IPO上会节奏放缓之际,援引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并购融资负责人消息称,监管层可能集中清理IPO排队中一批净利规模比较小且盈利能力出现下滑的企业。

已有券商内部开始进行IPO项目自查,若出现业绩下滑严重则劝退。“不是不符合IPO条件,只是排队那么久业绩下滑严重,该撤就撤了吧,撤了总比被否好。”不过,上述消息尚未得到权威部门的回应。

今年以来,IPO审核进程经历了从提速到骤然减速的过程。一季度几乎每周都有6家左右的IPO企业上会,但进入4月以后,每周上会企业数量缩减至4家左右,呈现出明显放缓。

不仅IPO上会企业数量减少,过会率也大幅降低。锦和商业、汉光科技、吉林西点药业、南京中油恒燃、吉林科龙节能的IPO首发申请相继被否。其中,后三家被否IPO项目发生在短短一周之内,而当周审核的IPO申请总共也才4个。

今年以来,证监会发审委审核了91家公司的IPO首发申请,其中,86家获得通过,5家被否,通过率为94.5%。相比之下,2015年证监会发审委审核企业的数量为272家,其中251家获得通过,通过率为92.28%。

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这是明显的监管趋紧信号。其中,在中油恒燃、西点药业、科龙节能IPO申请被否案例中,监管层重点关注了申请企业的净利规模与持续能力。

除了净利规模与持续能力之外,监管层甚至还对一些零星收入进行了核查。援引深圳某券商保荐代表人的话称,相比以前,现在证监会对企业的各种质疑越来越详细,而且更多集中在信息披露方面,上述三家被否的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不过,到底这些信息披露不够完整充分,是不是企业最关键被否的理由,则存在一定的疑问,也有可能部分被否的理由并未完整列示出来。

据证监会公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审核企业情况,截至5月20日,目前排队的IPO企业共计754家,其中来自上交所的主板排队企业有346家,占45.89%;创业板有268家,占35.54%;中小板有140家,占18.57%。

根据证监会公告,5月25日和5月27日还将分别有2家企业上会。

定增市场监管全面趋紧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从强化定价机制、到分行业进行窗口指导和规范,定增市场的监管今年以来正全面趋紧。近期还有业内人士透露,三年期定增或已从严审批,部分定增交易要接受问核和底稿审查,用于补流和偿债的配套募资也被严查。众多投行人士看来,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市场监管收紧,剑指定增市场的多处灰色空间。目前看来,这场监管风暴远未结束,似乎还在不断升级中。

三年锁定期的定增,一直是再融资市场监管的重点,此次也未曾例外。近日,某上市券商投行人士透露,其负责的一起三年期定增在公司内核时,被要求修改方案,理由是目前监管层已停收三年期定增的新方案。

针对三年期定增是否被暂停,其他券商人士目前回应不尽相同。多位券商投行人士称,目前并没收到不再接受三年期定增方案的通知,但这类方案的审核已大幅放缓。“三年期定增目前审核从严,审核流程比较慢,但没有听说不收。”某券商保荐人对记者表示。

而另一券商投行部人士表示,目前上报三年期定增方案时通过率的变数非常大,“估计不会出正式的监管通知,目前基本上都是以窗口指导的形式,告知方案哪里不行或者干脆告诉方案不行。定增现在整体上查得非常严格,这时上报三年期方案很悬。”

“今年以来监管本来就越来越严,IPO、再融资、重组都是如此,而三年期定增从去年起就开始逐步控制。这种窗口指导,我觉得不是没有可能。”上海某大型券商并购部人士张林(化名)称,目前还没接到公司通知,但按当前的监管思路来看可能性很大。

监管层对“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等现象进行重点关注

据财新,深交所、上交所连日频繁发布A股并购重组,监管层面正在对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采取与之前不同的审慎态度,尤其对于“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等现象进行重点关注。近日,深交所连续多天发布多封问询函,对巨龙管业、鼎泰新材、万达院线、宏达新材、四维图新、东诚药业等多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进行质询。

另据上海证券报报道,A股市场并购重组中屡见不鲜的“高估值”、“高承诺”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业绩补偿方式随意变更等行为,已引起监管层高度关注。“不排除未来会采取相应措施规范这些行为。”有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

近一段时间以来,上交所发出的并购重组问询函和年报事后审核函,分别将“高估值”、“高承诺”(下称“双高”)情况和并购重组业绩承诺的实现情况,作为重点监管方向,从信息披露层面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种种通病,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

但是,监管仅停留在信息披露层面,并不足以解决目前业绩承诺及其补偿在执行中面临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针对已经被市场“宠坏”的并购重组,要解决其普遍的“后遗症”,需要引入更多刚性约束。在现有交易所对重组方案“刨根问底”、强化重组信息披露的基础上,需在重组“后端”加强监管,尤其针对业绩补偿方式随意变更等,未来监管应当采取刚性约束,以进一步规范并购重组,净化市场环境,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中经新媒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