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从“利我”到“利他” “互联网+”如何提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21-08-07 09:30:24

 

来源:互联网

从“利我”到“利他” “互联网+”如何提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互联网+”一路高歌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产业与之全面深化、创新融合已经成为业界主流共识。但是,在二者相爱相杀的现实语境下,传统企业该如何借此实现自己的加速转型?“互联网+”对于传统企业又意味着什么?创新与融合,企业是该找总理还是问市场?

就此,近日,在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互联网+’——2015智慧城市暨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之“创新发展——‘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探索”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从他们的亲身经验和所见所闻出发,共同探讨了传统产业撞上“互联网+”之后的转型升级之路。

“互联网+”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思维

主持人:传统产业借助“互联网+”试图转型,该怎么转?其背后的动力来源于何处?

高国力:传统产业借势“互联网+”进行转型,二者要想做到创新与融合,最关键的是要拥有高知识结构和储备的人才,无论是政府负责人、企业管理者、用户或消费者,都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储备,由此才能对互联网、科技创新等内容进行精准的理解和把握。

李峰: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是能具有互联网的思维,这种思维的重要性要远大于互联网技术本身,而如何来运用这种逻辑才是企业创新的关键。

传统企业以往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如何发展得更好,这是“利我思维”,而今天在科技从IT到DT的发展过程中,传统企业最核心的转变是如何从“利我思维”转化成“利他思维”,而“利他思维”本身就是让社会通过互联网驱动各行各业非常有效思想的手段。

宋琦: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唯一能够驱动传统企业进行转型的是用户和客户,而且这一驱动力不仅能够驱使企业转型,甚至还将促使政府机构做出改变。

互联网的作用是让信息更加透明和对称,提升各方面的效率,传统企业转型并非是一款APP或者一个网站就能解决的,如果解决不了信息透明和真实的问题,互联网只能让不真实的信息更扩大化,反而让用户体验更差。

沈力男:企业要做大做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成本领先及差异化,再到创造新产品与新服务,是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否则就要被市场所淘汰。

王硕:过去的传统行业做的更多是单笔的“买卖”,它只是发生一次的交易行为,而现在的互联网讲究的是流量,是一种“生意”,它将与他人产生一系列的互动。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关键是企业如何来看待,如果将其当作是一个工具,那么互联网对于企业而言只是一种增值服务,而如果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的则将是一个共享平台,那么这就是资源整合的过程。未来资源拥有者不再是拥有资源,而是看你能够链接到什么资源,这是非常关键的。

就绿地集团自身也是践行者而言,今年我们在北京成立睿天下互联网公司,将原有的企业服务平台从线下拉到线上,形成全新商务社区生态圈O2O闭环,这些楼宇里的企业和企业员工就是我们的用户,增强他们的满意度和体验感也是睿天下平台的价值所在。

政府要为“互联网+”优化“环境”

主持人:在当下,传统企业要与互联网做到创新与融合,该靠谁?是企业自身还是政府等其他力量?

韩曦晨:要做到创新与融合,一定离不开政府机构的支持,但政府机构首先要有这方面的市场意识,要遵从市场规律。就目前来看,国家在制定一些政策和引导时往往容易忽略了这一点。比如一些政策的出台往往是希望扶持某个领域或行业的弱者,希望他们能够发展得像优秀企业一样,但这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政府要做的应该是让强者更强,做出中国自己核心的东西。

在政府把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当下,首先应该在提供“环境”和要素分配方面做更多工作,比如健全的法律。此外,还要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的社会文化基础,政府机构应该有意识地在文化引导上面进行转变。最后还要将互联网和创新等内容与“中国制造”结合起来,而这一定要和传统产业的一线工人、操作人员相结合,这样我们的“互联网+”、创新与融合才有可能落到实地,才能真正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