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渤海证券打新集合理财产品爆巨亏解码

2021-08-07 08:52:20

 

来源:互联网

渤海证券打新集合理财产品爆巨亏解码

【中国经营网注】近日,有投资者对媒体爆料称,渤海证券一款打新集合理财产品亏损率竟高达近六成。事实上,在IPO暂停的背景下,券商打新集合理财产品风险也在渐渐显现。那么渤海证券的这一产品究竟为何会出现巨亏?文章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在IPO暂停形势下,券商打新集合理财产品风险隐现。

10月13日,投资者王先生(化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报料称,其今年6月本意想通过渤海证券发行的一款打新集合理财产品来获得无风险收益,但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由于IPO突然叫停,3个月封闭期结束后清算时,该款产品实际亏损率竟高达近六成。

“对于这样的结果实在难以接受。”王先生表示。据其介绍,今年6月9日,渤海证券广州营业部向其推荐了渤海分级汇利13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渤海分级汇利13号),声称这是一款带杠杆的投资新股产品。王先生当时在外出差,就委托其太太买入1000万元。

随后,由于打新停止,王先生要求赎回该产品,但渤海证券表示,产品成立有3个月的封闭期,不能够赎回。因此王先生一直到了9月20号才赎回,但最终清算时,其前期投资的1000万元已亏损超过580万元,到手仅剩下不到420万元。

渤海证券资产管理总部一位项目经理在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时承认,“该款产品的确为公司所发行。成立之初也是想以打新为主。不过,产品设计并没问题,而且发行前也经过了一系列测算,主要是‘黑天鹅’事件不可避免。如按第二季度打新收益率作为参照的话,即使是劣后24倍杠杆,劣后产品预计年化收益也可达到10%左右。”

该项目经理强调,具体就产品而言,如果证监会有明令禁止的话,公司肯定是不会发行的。法无禁止则可行,监管有“红线”的话,公司也绝不会碰。此外,如果监管层有具体的窗口指导的话,公司也会配合执行。

“之所以推出24倍的夹层杠杆产品,也是出于有客户需求。如果没有客户需求的话,公司产品也不可能发行成功。”该项目经理表示,“目前,集合理财产品发行并不需事前申报,而是事后报备。”

渤海分级汇利13号巨亏解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渤海证券官网看到,渤海分级汇利13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于9月29日发布的清算公告显示,该计划已于9月22日终止。

公告显示,截至清算结束日,优先级A份额、次级B份额、次级C份额分别约为4亿份、6000万份和2000万份,合计约4.8亿份,对应各单位净值分别为1.0207元、1.0292元和0.4151元。

也就是说,最终清算时,王先生最初投入的1000万元在购买了次级C份额后,3个月后的实际亏损率已高达58.49%。

“当初,营业部推介这款产品时说是1∶3∶5的杠杆。最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由于我购买的是劣后端产品,实际杠杆高达1∶3∶20。也就是说,个人买入1000万该产品后,将搭配次级份额3000万元,优先级2亿元,合计一共2.4亿元进行投资,对应杠杆倍数高达24倍。”王先生称。

据王先生出示的渤海分级汇利13号管理合同扫描件显示,该产品优先级A份额的年约定利率为6.8%。合同称,优先级A份额根据合同约定获取收益,是风险较低,收益较为稳定的集合计划份额。

此外,次级B份额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9.5%。在此基础上,根据集体计划实际收益情况享有浮动收益。在集体计划终止清算时,本集合计划资产净值扣除优先级A份额、次级B份额本金及预期收益、次级C份额本金后仍有剩余收益的,次级B享受该剩余收益的20%。合同称,次级B份额风险中性,是收益较为稳定的集合计划份额。

只有当A级份额的实际收益低于合同预期收益时,且以C级份额资产净值分红资金补偿后仍与合同预期收益有差距的,该差额部分以B级份额的资产净值及分红资金为限由B份额继续承担。

而次级C级份额是承担高风险、享受高收益的集合计划份额。C级份额享有扣除优先级A份额和次级B份额应计收益(含浮动收益)后的剩余收益,但当优先级A份额及次级B份额的实际年化收益低于合同预期收益(不含B的浮动收益)时,优先级A份额和次级B份额的收益补偿及本计划的全部亏损以C级份额的资产净值及分红资金为限由C级份额承担。

上述优先级A份额、次级B份额两者的利率合计后,该产品平均每日的资金费用成本高达0.47%。最后,王先生投资3个月的亏损基本来自于承担优先级A份额和次级B份额高额的利息亏损。

对上述情况,前述渤海证券资产管理总部项目经理也表示认可。

“但在操作上,公司并没有进行其他操作,只是在产品成立后购买了一款打新基金——易方达安心回馈。此举主要是考虑到公募基金打新有明显的优势。”该项目经理称,“该产品申购和赎回时的净值均为1.005元。而且公司也为客户作出了努力。按持有期不足6个月的话,其赎回费要0.5%,但经公司努力,赎回费减少到了0.25%,弥补了一定亏损。”

该项目经理表示,主要是该产品成立时期不太好,参与打新的时机有些晚。正是考虑到这点,产品已没有足够的安全垫了,公司才提前终止了这款产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