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信托爆雷无果 通道业务背后银信暗战
中信信托爆雷无果 通道业务背后银信暗战
六次重组方案,93人次的实地调研,延期兑付3个月后,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信托”)和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关于中信古冶项目的兑付问题正在演变成一场“拉锯战”。
6月5日,中信信托对中信古冶项目进行了现场说明。《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说明会上了解到,中信信托声称在该产品到期之前他们已经和工行进行了6次谈判,在这笔5亿元的信托计划中,中信信托希望能按照1∶1的比例共同出资收购信托受益权。不过,包括这一方案在内的6套重组方案最终都并未成行。双方在长达一年多的周旋中,中信信托的出资额度从最初的2.35亿元增加到最后的3.2亿元,工行也从最初的2.35亿元降至1.5亿元。
在一年之久的“拉锯战”背后,是中信古冶项目始终难以进行的兑付。工行不仅最终未采取中信信托的方案,而且对于6月5日中信信托公开声明的信托计划细节,工行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6月7日,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工行山西分行为该信托计划的资金代收付银行,只负责信托资金归集和支付,不承担本息偿还、担保和纠纷处理的责任。
更为重要的是,该负责人还指出,古冶1号、2号信托计划是由中信信托向工行山西分行推荐的,而非有些消息所说是工行向中信信托推荐。至此,双方对于信托计划可谓是各执一词,一场关于信托产品是否是通道业务的争议由此展开。
谁的产品
中信信托和工行争议的焦点仍然是产品的属性问题,延期兑付3个月后,信托计划到底是谁主动发的产品成为难点。
中信信托业务总监冯为民说,2011年3月,工商银行山西分行为其战略级客户——山西古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冶集团”)专门筹划、设计整体融资战略和具体方案,作为整体融资方案的组成部分,其将古冶集团推荐给中信信托,请中信信托专门定制信托计划向古冶集团发放贷款,同时由工商银行山西分行私人银行部、总行个人金融部负责对信托计划进行全额包销。
中信信托提供的资料显示,2012年3月,工商银行山西分行私人银行部、总行个人金融部派专人向该行投资人推介信托产品,并先后安排143名投资人签署了《信托合同》。
在冯为民看来,中信信托一直和工行保持战略合作关系,不过该产品是工行委托其定制的产品,而并非中信信托主动发行。
对于中信的说法,工行却表达出另一种观点。在中信公开说明之后的两天,工行发布声明称,古冶1号、2号信托计划是由中信信托向工行山西分行推荐的,工行山西分行为该信托计划的资金代收付银行,只负责信托资金归集和支付,不承担本息偿还、担保和纠纷处理的责任。
不仅如此,该负责人还指出,2011年山西古冶下属子公司山西古特金铸造有限公司开始兴建“年产20万吨高端精密铸件项目”,同时古冶集团下属的黄草沟煤矿开始进行技术改造,古冶集团急需项目建设和煤矿技改资金。
此后,古冶集团与上海度太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接触,该负责人向中信信托天津分公司介绍了古冶的情况,中信信托天津分公司经过尽职调查并与古冶集团充分沟通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由中信信托设立古冶信托计划,为古冶集团提供信托贷款。
对于产品的归属问题,工行和中信各执一词,作为产品的融资人,山西古冶集团实际控制人王见刚则表示,当初他的确是找的工行山西分行做贷款,一直以来他们和工行山西分行属于战略合作关系。而多数投资人均表示,在产品未到兑付临界点的时期,他们并不知道中信信托的存在。“我们都是从工行山西分行各个支行了解到的信息,作为工行的大客户,当初省行的人专门过来游说我们购买产品,产品没有按期兑付后,他们的态度和之前完全不同。”
对于以上不同说法,截止到记者发稿,工行并未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