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市场或成绿地“烫手山芋” 上市进程恐受影响
东北市场或成绿地“烫手山芋” 上市进程恐受影响
关于绿地东北“在建项目全线停工”一事,问号仍没有打开。
5月23日有媒体披露《绿地东北铩羽资金断流在建项目全线停工》。报道称停工源于绿地旗下项目销售状况不理想,周转难以为继,导致资金断流,进而累及整个绿地东北事业部和辽宁事业部所有项目。
令人不解的是,新晋中国地产龙头的绿地集团,缘何能眼睁睁任由东北市场恶化至此?而绿地东北市场走进死胡同到底是什么原因?绿地未来在东北的战略是留是撤?停滞的项目将做何处置?东北市场的现状是否会令绿地的上市进程蒙上阴影?
《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从2013年到2014年,绿地在东北业绩呈断崖式下滑,也正是从彼时开始,在建项目陆续停工。东北市场或将成为绿地“烫手山芋”,面临骑虎难下的局面。
有专业人士认为,绿地东北市场如此大的负面信息的披露,不仅使绿地未来做项目开发、土地储备都增加了难度,而且会令绿地的上市进程充满更大的不确定性,甚至存在功亏一篑的风险。对于绿地集团未来东北战略布局等问题,记者致函绿地总部,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东北市场销售大幅缩水
停工,对绿地来说应该是无奈的选择。与2007年开始高调进军东北市场时相比,愈发难看的数字再也无法让绿地一如既往地保持强大气场。
以东北三个省会城市为例,来自克尔瑞的数据显示,2010年,绿地在沈阳和哈尔滨创造了此后几年再无力企及的高点,当年销售额沈阳近8亿元、哈尔滨为3.34亿元。而绿地在长春的销售高点晚了一年,但业绩较沈哈两地更为亮眼,2011年11.97亿元、2012年13.2亿元。
冰火两重天。到2014年,沈阳销售额骤然掉落到0.98亿元,不及2013年5亿元销售额的五分之一;哈尔滨由2013年的2亿元跌至2014年的0.35亿元;长春境况要稍好些,与2013年1.32亿元相比,2014年的实现销售0.64亿元,仅缩水一半。
进入2015年,销售更是推不动也拉不动。沈阳几个项目销售人员的表述基本一致。
与此同时,绿地在东北储备的土地,开发推进也呈迟滞状态。
克尔瑞数据显示,2010年~2014年,绿地在东北总计拿地37宗共352万平方米。其中超六成地块至今未开工,有23个地块处于“未开工、平整土地”或者“未开工、未动迁”状态。全部开工的有10个地块,部分开工的有4个地块。
5年之内,绿地在沈阳共拿地62.7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押宝沈阳全运板块。
借2013年沈阳举办十二运的契机和沈阳“大浑南”开发战略以及沈阳行政中心落地等一系列利好消息,众多开发商大量投资浑南。
而2011年7月15日同一天,绿地便拿下沈阳全运板块8宗地,总面积达48.95万平方米,为整个沈阳拿地总量的78%。
而沈阳行政中心南迁的计划无限期搁置,令诸多投资浑南全运板块的房地产开发商期待落空。在浑南新区商品房大量空置,人气不旺,去化缓慢的环境下,绿地亦不可能独善其身。
“同众多开发商一样,绿地在沈阳全运板块大量拿地,全运板块至今全无生机,短期内难见回报。”沈阳当地一位机构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目前绿地全运板块的土地尚有4块全部未开工,一块部分开工,3块全部开工。
而东北经济的持续滑坡,人口的大量外流,令绿地的东北项目被进一步套牢。2013年下半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持续下滑有目共睹。
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和吉林都是人口净流出,辽宁仅有沈阳、大连两地每年有净流入人口20万人。
“东北流出人口多为高精人群,而流入人员多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周边的农业人口等等。”上述机构负责人表示,除却人口外流的数量,流出人口和流入人口两者之间的综合差距也是巨大的。
绿地总部为何“见死不救”?
与东北市场一片萧索相对的,是绿地集团2014年物业销售的快速增长。
一份来自证券公司的报告显示,2014年,绿地重要的收入及利润来源为物业销售,占2014年营业收入的79.7%。公司实行高周转的开发模式,2014年合约销售金额达129.3亿元,同比增长269%;合约销售面积为1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8%,销售核心区域包括海南(32%)、浙江(17%)、江苏(15%)、昆明(13%)、广西(11%)和上海(6%)。其中,住宅占比78%,商业12%,办公10%。
公开数据显示,上述快速增长当中,东北市场完全没有贡献,而且“亏本严重”。
为什么绿地集团会眼睁睁看着东北市场恶化至此?已成为中国地产龙头的集团总部为何不出手相救?是不是意味着绿地将放弃对东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