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募逆袭 基金子公司临兑付高峰
非公募逆袭 基金子公司临兑付高峰
正所谓后来者居上。
借力通道业务,基金公司非公募业务及子公司专户资产规模已经完胜公募。至此,公募基金管理资产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反转。
然而,由于此前快速飙升的子公司和专户业务累积风险或在2015年爆发,2015 年将迎来第一波产品兑付高峰。其中,投资于房地产项目的产品可能最先引爆违约风险。
3月5日,基金业协会正式发布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2015年3月版)》(以下简称《细则》),加强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自律管理。
一个好消息是,2014年基金子公司的两笔债权兑付问题已经解决。财通基金子公司“光耀扬州·全球候鸟度假地资管计划”提前清盘,本金与利息全部兑付给投资者。华宸未来基金子公司“志高集团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人已经拿到一期利息。华宸未来资管也在法律诉讼中一审胜诉。
非公募规模首超公募
来自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基金公司管理公募基金规模4.54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5.88万亿元。其中,尤以非公募业务与子公司管理业务成长速度惊人,非公募业务、子公司专户规模分别是上一年的1.75倍和4倍。
这一变化也导致基金公司的业务规模结构从量变到质变:公募业务与非公募及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之比由2013年的58:42变为2014年的44:56。
对此,华泰证券基金分析师王乐乐认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房地产信托等的收紧为基金子公司及券商资管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公募业务发展缓慢,权益类产品在去年的份额减少,传统风险理财流向专户及阳光私募。
从2012 年11 月第一家基金子公司获批开始,被业界视为“万能资管神器”的专户子公司业务便开始疯狂跑马圈地式扩张。基金子公司的规模狂飙,主要还是依靠通道业务。
为防止通道业务因盲目扩张暗藏风险,2014年4月,证监会叫停了“一对多”专户通道业务的开展,且对成立不满一年或者其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低于50亿元的基金子公司暂缓审批。
很显然,这一“点刹”作用有限。虽然“一对多”被叫停,但一对一的通道业务依然可以开展。格上理财基金分析师曹庆展指出,很多银行系基金子公司,大多是依靠着“一对一”的信贷类通道业务扩张规模,因此总体上对其通道业务规模的增长并不构成太大影响。数据显示,基金子公司一对一专户通道业务占比超过60%。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子公司资管产品数量为9389只,“一对一”和“一对多”专户产品分别是3635个和5754个,资产规模分别为2.33万亿元和1.41万亿元。
“看排名就知道,第一阵营中,规模大、增长快的几乎全部来自银行系基金子公司,市场占比超过一半,远超信托系、券商系子公司。”北京某基金子公司副总经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依托具有强大的股东背景资源,和银行系统中大批等待发行信托类产品的项目,以及大批票据业务需要通过类信托发行理财产品来转移到表外,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优势无可比拟。
截至 2014年年底,民生加银规模已经突破了4000亿元,平安大华、招商、兴业、交银施罗德、建信、工银瑞信的规模也超过1200亿元。
首波兑付高峰来袭
在子公司和专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的背后,其暗藏的风险绝对不容小觑。
华宝证券研究报告称,基金子公司的产品期限主要为24个月,占比超七成,最长的产品期限为25个月,最低的为18个月。首批成立于2012年底到2013年初的20家基金专项子公司在2014年底或2015年初迎来第一波产品的兑付期。
其中,投资于房地产项目的专户产品可能最先出现兑付风险。
华宝证券所言并非空穴来风。2014年,基金子公司就发生多起违规行为而被证监会处罚。
由于存在“对存在委托不具有基金销售资格机构销售资产管理产品、进行有失公允的关联交易、重要信息未及时向投资人披露”等违规行为,2014年8月,证监会对万家共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金元百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华宸未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3家基金子公司采取责令整改、暂不受理公司业务备案的监管措施,同时暂停母公司的业务申请。
与此同时,基金子公司兑付风险也浮出水面。
2014年5月,财通基金子公司财通资产旗下的“光耀扬州·全球候鸟度假地资管计划”因曾经的百强房企光耀地产集团的倒闭陷入兑付风险。公开资料显示,该资管计划分为两期,首期成立于2013年12月17日,第二期成立于同年12月30日。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