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市”义乌加速转型“闯关”
“世界超市”义乌加速转型“闯关”
本报记者 郭阳琛 刘颂辉 义乌 上海报道
“以前一天能拉到三四个外国人,现在三天都拉不到一个。”一名出租车司机摇着头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抱怨道,将车驶入义乌国际商贸城。
10月底,天气悄然转凉。经过几道扫码登记,穿过空荡荡的蛇形通道,终于进入到历史最悠久、人气最火爆的国际商贸城一区。但时间刚过下午四点,店铺关闭卷帘门的声音便已此起彼伏,“有约好的商户吗?你现在进去逛肯定来不及,四点半就要关门了。”门口的安检人员善意提醒着记者。
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作为金华市下辖的县级市因小商品经济而闻名天下,是中国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县级市。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义乌市实现GDP约669.4亿元,占金华市GDP总量达31.86%,较上年同期初步核算值增长了48.8亿元,名义增长速度为7.86%。
外贸转向内销,寻觅疫情新商机,开拓电商平台……疫情影响下,被誉为“世界超市”的义乌正在加速转型。
“向内”谋生
10月的最后一周,记者走访发现,就算是最为热闹的国际商贸城一区、二区,也只能偶尔看到几个肤色迥异的外国客商。而后期扩建的四区、五区人气更为惨淡,每层只有零星的国内客商。随机走过二层的一排门店,五十余家店铺仅有5家有顾客光顾,越往深处闭店的商铺就越多。
“往年每个月订单能做200万元,现在能有一半就谢天谢地了。”李力在国际商贸城五区做桌布外贸生意,主要销往东欧和中东地区。“10年前是小商品城的巅峰,一天能接待20多名国外客商,后来逐年走下坡路。现在因为疫情国外客商出不去也进不来,一天也就能有两三个国内客商。”
政策端也看到了外贸企业的需求。早在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鼓励外贸企业对接电商平台。
为响应上述实施意见,浙江省商务厅等9部门也随即联合出台10条意见,包括支持企业加强自有品牌建设、鼓励企业自建国内营销网络、推动产销深度对接融合、支持浙江商超构建本土化供应链体系等,以推动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李力也曾想过出口转内销,但两大原因让他不得不放弃。一是外贸产品的质量、风格等方面与内销“不对路”,二是内销的销售渠道很难在短时间内建构。
“销售渠道是最关键的,动辄就需要几十万元的投入,还耗费精力,能否成功还都是未知。在义乌做生意的大多是小商户,5个人里或许才有1个转内销成功,我们经不起折腾,身边大部分朋友也都是按兵不动,盼望疫情早点好转。”李力感慨道。
记者采访获悉,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上半年大部分商户遭遇了五成左右的订单损失,甚至有的商户减少的订单超过七成。
对此,一名义乌当地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义乌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地区,受整体外贸环境的影响,确实有部分商户的订单受损,但也涌现出不少及时转型甚至弯道超车的企业。
双童吸管是其中的典型企业之一,这家号称“世界最大的饮用吸管生产商”的义乌本土企业,从3月起便开始将订单向国内倾斜,内贸订单占比从往年的三成上涨到了七成。
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告诉记者,公司产品以高端为主,销往日本和欧美,为了打通国内销售渠道,主动放下身段找经销商要订单。“我们的成本比小厂高30%~40%,但给经销商的价格却是一样的,所以转内销带来亏损超过1000万元。我们不在乎亏多少,只希望机器能够转起来,企业才有可持续性。”
“这两年我们一直想转型,但人都有惰性,正好遇到疫情逼着你转型。”在楼仲平看来,此前外贸转内销最大的担忧正是销售渠道的重构,但现在的花费远远低于预期。“现在国内限塑令越来越近,环保吸管是我们的专长,这次转型也让我们能触及到国内餐饮业对于环保吸管的广阔需求。”
迎来拐点
楼仲平还记得,公司最困难的是3、4月份,当时欧洲和日本整个市场订单逐渐归零。6月,开始进入恢复期。直到9月,才逐渐恢复到了去年的产量和订单量。而11月,预计订单量突破2000万元,将是今年单月第一次同比有所增长。
公司的复苏,离不开对疫情商机的寻觅和开发。一方面,由于双童吸管刚巧新厂房完工,厂区面积扩大了1.5倍,而吸管订单的萎靡,由一次性手套等疫情相关物资填充;另一方面,新成立了五大事业部,主要做吸管周边产品的销售,并将公司的业务多元化。
“今年双童吸管亏损的,第三事业部就全部挣回来了。”楼仲平告诉记者,第三事业部主要负责吸管周边产品的二次开发。今年欧洲客户没有吸管的需求,但对口罩等防疫物资很感兴趣。3月份开始,第三事业部就看准这个时机,利用公司以前的客户资源,做防疫物资的外贸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