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双循环”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2020-08-22 19:10:00

 

来源:互联网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双循环”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本报记者 张晓迪 青岛报道

世界经济、全球化处于停滞状态背景之下,新冠肺炎疫情又叠加不确定因素,中国经济该如何突围?近期,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8月22日,在2020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表示,双循环战略决定了中国未来发展的长期向好趋势得到持续。

在蔡昉看来,双循环发展战略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需求潜力,提高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蔡昉分析,全球老龄化导致经济减速,收入分配恶化,已造成低通胀率、低利率、低经济增长率。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全球经济无法呈V字型复苏,疫情结束后,经济或将会呈U字型的复苏,还可能无法回到疫情之前的起点上,而半途夭折。“这些将变成一个更新的新常态。”蔡昉说。

在蔡昉看来,逆全球化的局势以及实体经济长期停滞的状态,叠加新冠肺炎疫情还会加速、加重、加深,还将会有一些恶意的脱钩。所有这些因导致世界经济的复苏是在一个更恶劣的环境中。

身处这样的外部环境中,中国经济如何突围,如何实现自身的潜在增长率?蔡昉分析,目前我国人口红利已消失,潜在增长率下降。随着2025~2030年中国总人口到达峰值,第二个人口的转折点来临。

蔡昉认为,人口即将迎来第二个转折点之际,仍然可以有一些改革的办法提高我国经济潜在的增长率。新冠肺炎疫情之后,需求不足会制约潜在增长率的增长,经济下行速度可能更快。

以日本为例,虽然日本经济潜在增长率很低,但其还没有达到自身的潜在增长能力。蔡昉认为这种情况值得国内注意,值得国内吸取日本的教训。

对此,蔡昉着重强调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外需状况及重要性。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外需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为负。而有学术界将统计局的统计概念转化成经济概念,重估了外需的贡献,其中,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通过重新估算,1995~2011年,外需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可以从2.5%增长为22%。

因此,蔡昉认为,未来中国应利用我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独特地位,利用连接性、韧性,坚定地不脱钩。

除此之外,蔡昉认为,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在降低,同时,投资需求支撑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也越来越凸显。“在过去更多的时间里,GDP增速比居民收入增速更快一些。”他说,“这些年居民收入增速基本与GDP增长同步,甚至还有所超前。未来我们应至少二者处于同步状态,否则很难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求。”

就消费而言,蔡昉称,和投资贡献正好相反,消费贡献长期以来处在较低水平。特别是居民消费中,农村居民的消费、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应该成为更重要的拉动经济的需求因素和双循环中的重中之重。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提要居民收入,提高收入分配水平和再分配水平。

蔡昉称,必须要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在新的发展时期,下一个解决内需问题的关键是再分配的结构调整。“如果‘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GDP要超越12000美元,则必须加大再分配力度,才有可能支撑中国的内需增长。”蔡昉说。

(编辑:夏欣 校对:颜京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