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抗疫复工样本
浙江抗疫复工样本
本报记者 郭阳琛 颜世龙 杭州报道
“谈不上恐慌,但心里还是很担忧的。”回顾过去25天曲折的抗疫、复工之路,双童吸管董事长楼仲平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坦言。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楼仲平不得不提前结束在三亚的假期。看到不断增长的确诊病例数,他很快意识到:回家过年的一线员工可能无法回来。大年初二,他便匆忙订了高价机票,初三返回到了浙江义乌。
“我们可以说是全国最早一批准备复工的企业。”楼仲平告诉记者,从大年初五起,便有200多名外地员工陆续回到工厂,到2月10日正式复工期间共13天,如何保证疫情防控的同时尽早达到政府要求的复工条件,成了他和双童吸管的“头等大事”。
复工后,楼仲平逐渐意识到用工缺口仍是难以填补的“黑洞”,从而引发产业链断裂、订单流失等深层次问题。为此,义乌当地政府不仅分派公务员“下车间”,而且进村入户动员“闲余”村民充当临时工。
从率先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到包车、包列、包机抢工人返岗,浙江省因政策迅速且有效频上头条,在外界看来,是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的优等生范本;而在楼仲平看来,“浙江是真正地将企业当作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2019年,浙江省完成冲刺GDP六万亿元的目标;而2020年开年至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达99.8%,下一步的计划是“2月底前产能恢复75%”。民营经济发达、第三产业活跃的浙江省,现在是如何“答题”的?
启动一级响应
1月23日,浙江省率先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此后,温州、台州等地成为湖北省外全国疫情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为此浙江省多个地区都执行近乎“封城”的严格管控措施。
1月25日,楼仲平回到义乌。第二天,他便召集留在厂里的30多名员工商讨两个问题:第一,如何保障留厂员工的安全;第二,如何应对即将返厂的员工。
楼仲平决定建立厂区的防疫中心指挥部,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五个小组。
第一组人流管控组做返厂人员的登记、防疫、体温记录;第二组隔离诊治组负责隔离、配发生活物品、购物、心理疏导、沟通等,并为新到员工建立群组;第三组环境消杀组负责整个厂区的消毒、物资配备;第四组宣传教育组则是人员的梳理与管控,资料的整理与编排;第五组物资筹备组则负责物资采购、集中管控、分发。
1月27日,双童吸管迎来了第一批自驾返岗的员工。“员工到场后需要隔离14天才能投入工作,之后的十天返厂的员工很多,大约占到目前员工的一大半;随着外地对人口流动管控的加紧,后来返回的老员工越来越少。”楼仲平说。
实际上,早在1月25日,双童吸管便开始核实“员工是否来自或途径武汉等重点疫区”;到了2月8日,已经有200多位员工到岗并通过了防控疫情的流程。
为了实行分级分区防控,浙江省县域疫情风险地图即“五色图”应运而生。自第一张“五色图”于2月9日发布以来,在地图上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蓝、绿色板块不断扩大,橙、黄色板块不断缩小,这也让楼仲平看到了复工的希望。
“浙江省政府此次应对疫情,不论是危机感还是警觉性都很高。”在浙江省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周德文看来,正是由于政府的迅速反应,浙江全省的危机意识都普遍增强,特别是企业、公共场合的防疫措施都做得较好。才让此次疫情能够迅速地得到控制。
防疫之外,最重要的便是企业复工复产。民营经济发达、第三产业活跃是浙江省最鲜明的两个标签。截至2019年末,浙江省在册民营企业233.4万户,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2.0%,仅2019年就新增民营企业47.0万户,比上年增长15.8%,占新设企业总数的94.4%。而民企尤其是中小企业及服务业,正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两个群体。
公务员“下车间”
2月10日,双童吸管成为义乌第一批复工审批通过的工业企业。“目前,500多名老员工回来了一大半,但一线工人只回来了4成。十天前,公司开工比例也不过刚过一半。”产能如何提上去,成为董事长楼仲平每天最大的“心头病”。
“我们在浙江境内共有4个厂,现在员工回来了不到五分之一,岗位上只有千余人,缺口还有三千多。”陆杰(化名)负责一家位于浙江宁波大型纺织工厂的人事部门,他坦言,每个厂的车间都有16~18条生产线,现在只能开二三条。公司之前都通过集装箱海运,但因为产能低工期怕耽搁无奈改成了空运,“运输成本翻了好几倍。”
这几天,当地发改委、人社局、卫生部门经常派人和陆杰对接防疫工作,除了按照政府规定将公司角角落落做了预防,还规定下班后不得在公司随意逗留走动。“我们自己采购了一批口罩,市政府、区政府也给我们准备了手套、酒精、消毒液等物资,还提供了专门针对疫情的中药包,但现在公司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人。”他说。
“政府变着法帮我们找劳动力,现在整个义乌所有的企事业单位乃至银行,全部放下身段走到企业内部,帮企业管理、做防疫工作,甚至充当临时工人。”楼仲平告诉记者,公司的包装车间等较为简单,不需太多培训就能立即上岗。几天前,义乌市总工会派了15人,司法局来了12人,直接上生产线帮忙赶订单,还有5名国税局、财政局的工作人员到厂里负责防疫和员工隔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