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雾霾治理买单:格力、海信等遭遇“煤改电”支付难
谁为雾霾治理买单:格力、海信等遭遇“煤改电”支付难
郝成
治霾行动果断,成绩可见,且在不断稳固、提升,但相关支付却陷入迟缓,前景模糊。
近日,格力、海信、日立、海尔等十家知名企业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其在完成天津武清区采暖“煤改电”项目后,遭遇设备款、工程款拖欠。而武清区发改委则表示,暂时计划在3~5年付清余款。已知欠款总金额约为13亿元。
这是一场2016年冬天开启的大型治霾工程,涉及几十万人的取暖问题,更事关环京津冀上亿人的健康。高效、安全的推进过程,曾让品牌企业获得嘉奖,但当前的支付问题却令人尴尬。
2019年8月27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信息,北京7月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9%,创历史同期新低。这也是自5月以来,北京连续第三个月PM2.5新低。
“这个成绩,是有我们一份力量的,当然骄傲。但如果能拿到欠款,我们的同事就不会被停职,被罚工资、奖金。”相关企业负责人称。武清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称,当地“煤改电”项目推进迅速,但欠款情形也确实存在,正在与各方积极沟通,也希望得到更高层面的支持。
名企治霾大会战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11月,天津武清区发布中标公告,格力、海信、日立、海尔等十家知名企业成为当地采暖“煤改电”设备供应、安装企业,采购方为武清区发改委。
在那之前,治霾已经从企业目标,迅速向“民间”推进。专家直指,环京津冀地区大量的自采暖行为,是雾霾重要成因之一。媒体曝光,人们依靠标准不一的煤炭做饭、取暖,甚至燃料是畜粪、秸秆、树枝等,千家万户的排放下,污染问题严峻。
也因此,环京津冀地区开始大面积更替供暖,从城市到广阔农村,以天然气、电取代其他燃料,成为必然。这是一场涉及上亿人的“燃料革命”,从电路架设、管道铺设,到设备安装、测试,一个系统化的大工程开启。
从成绩来看,这次治霾大会战显然是成功的。而相比于其他地方,天津武清区采取政府全包的方式,减轻了群众负担,也加速了工程推进。在相关招投标文书中,也特别注明,该工程资金为政府支付,并有“已落实”字样。项目规模则为“约10.9万户”。
武清区招标公示后,格力、海信、日立、海尔等企业随即组织力量,开始实施:3匹、5匹、6匹的空气源热泵采暖设备运送来,组织工程队入户安装、调试。
“有的地方,因为电网线路未到,需要等一下,也需要我们支援。所以工人最多的时候,光我们一个品牌就有上千人。”有企业称,整个推进过程中,群众对项目的接受度很高,这与当时武清对治理雾霾的宣传有关,也与政府包支付有关。
依照协议,武清区发改委作为甲方下达安装目标,格力、海信、日立、海尔等中标企业则要立即供货并与安装方一起,按时实现安装目标。40多页的相关协议里,完整、细致覆盖了整个工程推进的方方面面。
“按照之后签订的协议,工程一边推进,一边由住户、街道办、安装方等多方签字确认,政府一边支付设备款和工程款。所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没有可争议的地方的。”中标企业称。
为确保进度,设备企业与安装企业还曾向武清区发改委出具承诺函,其中标明安装数量,并写明“内部之间的任何一笔费用因为分配产生纠纷,乙、丙双方自行协议解决,与甲方无关。”乙、丙方即指设备方和安装方,甲方则是武清区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