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下非金融企业如何破局
“大变局”下非金融企业如何破局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非金融企业肩负着创造实物产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担当。然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下非金融企业部门正遭受杠杆“高”且“分化”,以及“杠杆背离”的困扰,如果杠杆问题不得以解决,“实业兴邦”势必拖泥带水。
困局一:杠杆“高”且“分化”
根据国家金融实验室最新报告,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以下简称企业部门)无论是广义债务还是核心债务与GDP之比,均高于其他国家,且自2017年以来还出现了国企与民企杠杆率分化的问题。从宏观上看,国有企业总资产与总负债的增速都在上升,2016年底国企资产和负债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0.5%和10.1%,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这两者的增速分别上升至19.2%和18.0%,均高于同期名义GDP增速。微观上看,国有企业资产增速快于负债增速,资产负债率下降,从2016年的66.1%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64.9%;而民企恰恰相反,以民营企业占比较高的工业企业为例,2016年底工业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同比增速分别为6.9%和6.1%,今年二季度下降为2.0%和3.2%,不但低于同期名义GDP,而且负债增速高于资产,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
国企与民企杠杆分化的原因之一就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环保限产推升了上游行业的产品价格,而上游行业又多以国企为主,产品价格的提升对应着利润走高,总资产扩张,资产负债率回落。与此同时,原材料价格走高加大了中下游企业生产成本,这部分行业又多以民企为主。在生产成本加大、订单萎靡、融资困难的多重压力下,民企经营越发艰难,不得不变卖资产投靠国企。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引发国企资产扩张,资产负债率下降。
两者分化的另一个原因是针对全年不断加快的IPO发行速度,国企具有“先天”优势,股权融资规模相应上升,叠加债转股对资本金的充实,也会引发资产负债率下降。
国企与民企的分化导致国企债务在全部非金融企业债务的占比自2015年以来不断上升,已经从2015年二季度的57%跃升至今年二季度的66%。因此,国企特别是僵尸企业的去杠杆仍将是长期工作。
困局二:杠杆背离
衡量企业杠杆有多种口径,常见的两种是“资产负债率”(债务/资产)和“债务率”(债务/GDP)。
近20年来,我国非金融企业资产负债率一直非常稳定,大致维持在57%~61%区间内震荡。而债务率在国际危机之后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态势,从2008年的96.3%快速跳升至次年的119.9%,最高点出现在2016年,达到166.3%,去年略有下降。
学界将这种“资产负债率”和“债务率”之间的分化称作“杠杆背离”,认为出现背离的直接原因是资产收益率下降和资产价格上涨。本质在于金融业膨胀和金融体系复杂化,使得金融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需要警惕的是,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前,以及英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前都出现过类似情形。
非金融企业如何“破局”?
正如前面所将,如果杠杆问题不得以解决,“实业兴邦”势必拖泥带水。非金融企业如何破局?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
对于“高杠杆”,要避免一刀切,本着结构性去杠杆原则。同时注意不能紧盯着负债端,还要努力扩大资产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拓展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规模。
对于国企和民企的“杠杆分化”,要做到两点:一是避免环保限产推升上游产品价格过度走高,压缩下游产业利润;二是改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从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来看,国家有决心和动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包括减税降费和宽松信贷的相关政策“箭在弦上”,相信不久会迎来实质性利好。不过,在笔者看来,单纯依靠减税降费和拓展融资渠道尚不能充分调动民企生产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保护私有产权,包括个人财产和知识产权。私有产权受保护了,民营企业家才“敢做”“愿意做”,作为实体经济中最具内生创新能力的私营经济才能更好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昂首阔步,大胆前进。
对于“杠杆背离”,要明确背后的深层原因是金融业过度膨胀,产品复杂化。所以,即便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去杠杆,也要注意金融部门的作用。正所谓“实体经济有病,金融吃药”,要严控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扩张,杜绝金融乱象,避免过度混业经营,促进金融的发展速度和实体经济相适应。
作者单位为昆仑健康保险资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