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拆雷”成效初显 解质押任重道远
监管“拆雷”成效初显 解质押任重道远
伴随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针对股权质押的“拆雷行动”成效初显。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目前市场内外股权质押融资额呈下降趋势,截至11月下旬,股权质押融资额较8月中旬下降了1400亿元。
截至目前,已有深圳、北京、福建、厦门及浙江等地方政府确定的主体完成了5单纾困专项债的发行,累计募集资金43亿元。另有广东、四川等地方政府也已明确纾困专项债的发行事宜,相关债券发行正在积极组织推进。
需要警醒的是,股权质押风险犹存,“拆雷行动”仍任重而道远。
另据记者获悉,针对市场关注的股权质押规则调整的问题,有接近监管人士称,相关部门正在对此进行研讨,后续将得以完善。
质押市值大幅下行
自10月下旬开始,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各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助力股权解质押,被媒体统称为“拆雷行动”。
10月26日,证监会明确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纾困专项债,交易所对该类债券的审核是用即报即审的绿色通道。
截至目前,股权质押的系统性风险正在缓解。首当其冲的是全市场股权质押的市值开始持续走低。从今年5月份最高的6.2万亿元,一路下跌至11月中旬的4.52万亿元。尤其是进入10月份后,监管开始纾解民营企业股权质押风险后,质押市值开始大幅下行。
“对纾困专项债的发行主体要求为相关地方政府设立一揽子纾困计划的参与方,且为具备良好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一排位靠前券商债券业务负责人表示。
金融机构联手地方政府,陆续成立纾困基金、资管计划、险资专项产品等,投入到拆解民企股权质押风险的行动中。
“福建、上海、深圳、湖北、四川等地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或发行专项债,或发起专项纾困基金,还有的发起债转股的基金。”上述人士表示。
深圳市由国资平台拿出了150亿元资金直接参与了上市公司股权的受让。
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倡议下,各证券公司积极作为,纷纷出资设立股权质押基金,规模大约为1000亿元;证券机构、期货机构发了一些私募基金,上海几家券商已出资约七八十亿元成立私募基金,成为上市公司债转股支持资金。
随着各地方政府基金的逐步到位,全市场的股权质押风险进入了可控状态。
多种手段化解风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监管在引导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结合自身条件探索各类风险化解手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