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互联网资本快速扩张的监管势在必行
加强对互联网资本快速扩张的监管势在必行
范欣
近期,顺风车再度成为互联网舆论风口浪尖的热点话题。的确,在此次恶性事件中,顺风车存在太多的管理漏洞,比如司机被投诉后未采取任何行动仍然给司机正常派单、未及时给受害者家属和警方提供司机牌照和行驶路线、未利用其拥有的大数据征信系统核实司机信用、未重视客服和安全重要性等等,只要其中一环能正常运转都可能避免此次恶性事件的发生,由此也能说明顺风车管理的混乱程度,如果从《海因里希法》看,目前出现的问题十分可能仅是冰山一角。
当然,在顺风车被各方拷问的同时也有不同观点指出,顺风车的出现,合理有效整合了社会车辆资源,提升了道路运输能力,从效果上起到缓解了居民打车难、打车贵的问题,所以出现恶性事件错不在顺风车这种模式,而在司机素质、平台监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上。
事实上,互联网+资本的模式自诞生以来,就凭借着互联网的资源整合优势、大资本优势在多个行业所向披靡,把传统行业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但在其大幅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给资本带来新赢利点的背后却在多个行业上都出现了类似顺风车所出现的负面问题。
共享单车的出现成功解决了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其同样带来了胡乱停放、废弃单车堆积成山的负面影响;互联网外卖行业节省了加班族和宅男宅女的吃饭时间,但也带来了餐盒引起的环境污染、部分外卖小哥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大幅增加的问题;互联网房屋中介机构让租客可享受统一的租房服务和更透明的价格,避免了黑中介宰客现象的发生,但近期却爆出租赁机构为垄断市场争抢房源大幅提升区域房租水平、租赁机构装修材料环保不达标的问题;互联网小贷大幅减小了客户去银行申请小额贷款繁琐的手续和冗长的时间,但却出现了放款给不具备偿债能力群体、暴力催收的系列问题。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在互联网+资本快速进入的各个细分行业均有出现,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值得监管方、互联网企业和整个社会深入思考的。
究其原因,互联网+资本模式进入任何一个传统行业后的普遍玩法是先大打价格战靠烧钱积累用户和流量,然后快速淘汰掉资本不够雄厚和商业模式不够清晰的竞争者,实现寡头垄断格局。这一过程则会彻底颠覆传统行业的原有运营模式,而现有法律法规大部分建立在传统模式基础上的,对互联网+资本进入后的新模式监管效力明显不足,且监管存在一定滞后性。正是这一监管的“真空期”让互联网的“快”和资本的本性得以结合,互联网企业为了追求资本的高回报不惜牺牲部分客户体验也是业内较为普遍的做法,指望资本加大社会责任投入而放弃一部分收入是不现实的,否则之前烧掉的钱岂不成了沉没成本。比如顺风车如果加强了对司机的审核、加强了对投诉的处罚力度那么毫无疑问运营商就会失去大量为其赚钱的司机,从而无法实现其对投资者所承诺的回报目标,这也是近期其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因而,仅靠互联网企业自身整顿和社会舆论监督显然是不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的,应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及时建立起对资本快速扩张行业的事前、事中监管措施。
在事前监管方面,互联网+资本决定进入某一行业之前,监管者应与相关企业充分沟通,了解其运营模式以及可能对该行业造成的潜在影响,各个行业的监管者需加强对互联网经济的学习,不能再以传统思维方法评估互联网业态,需构建互联网思维模式,组织行业专家对企业进行有效评估,评估后初步建立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并建立底线思维,约定企业不能触碰的安全底线,互联网企业一旦触碰底线则会面临监管方高额处罚甚至被吊销营业执照。
在事中监管方面,实时监控互联网企业进入某个行业后对行业传统运营模式产生的影响,对互联网企业采取年度综合评估并及时调整监管措施,对评估不合格的企业停业整改。假如在顺风车首次出现问题时监管部门就能及时介入,同时全面评估顺风车运营模式并制定相应监管措施,并对其处以高额处罚,那么企业整改决策的天平可能就更会向乘客安全倾斜而非资本。同时还需组织广大民众、企业参与到该如何有效监管互联网企业的讨论之中,理清各方诉求,实施分业监管。
此外,相关互联网运营企业需构建与政府监管部门联通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应急事件共同处置机制,而非信息孤岛。如果滴滴早能将司机基本信息在各地交管部门有效备案,那么可以大幅减少现有营运不合格司机比例,并提高发案后的破案效率。同时,在互联网企业烧钱PK过程中应及时启动反垄断调查,避免行业过度垄断造成社会利益受损。
综上,顺风车当前出现的问题充分反映出其管理的混乱,其中原因一方面在垄断资本逐利动机大于安全方面考虑,另一方面也在于监管方对新兴行业存在监管滞后。对监管方而言,出现责任事故后最简单的处理办法是直接关闭运营企业,但这样可能会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且类似问题在互联网企业中并非孤案,尽快在互联网+资本快速进入的各行业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管、必要时对资本进行限制才是避免未来在其他行业发生类似事故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