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背后:资本狂热回归理性
深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背后:资本狂热回归理性
陈靖斌,翁榕涛 赵毅
“今年与前几年相比,投资环境完全变了,感觉投资机构没钱了,一下子进入了资本寒冬期。”创业者陈新(化名)告诉记者,由于融资环境的变化,目前仍有2500万元的融资缺口。
有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7月,深圳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达1.39万亿元,融资有效满足率不到六成。
《中国经营报》记者早前在深圳走访调研中发现,随着华为向东莞松山湖的乔迁,深圳市的创业环境似乎变得越发紧张。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一方面响应“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号召,及各类层出不穷的创业神话,而另一方面却面临着融资难、人才贵、成本高的创业环境。
记者在后续调查走访中发现,创业环境的变化,其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一方面中小微企业运营资金问题越发凸显,另一方面给予中小微企业资金的创投实质上也面临着重大的投后压力。
某国资委背景投资机构负责人李玲(化名)向记者坦言,双创早期的狂热给资本带来了巨大的投后压力,募资无法继续,进而导致融资环境的改变。“70%的基金都募集不到下一期基金,因为你没有业绩,募集不到钱了也只能不投了。”
某基金经理李波(化名)也向记者表示,2018年上半年的募集总额同比下滑率在85%以上,经过这一轮后很多项目的估值会回归合理区间,对资本市场来说实际上是长期利好。
资金“举步维艰”
“我们在2016年底拿到第一笔几百万的天使轮融资,当时发展比较快,去年想再做新一轮的融资扩大规模,结果发现2017年的融资环境与前两年相比,完全变了。”陈新是深圳市某家大数据智能公司创始人兼CEO,公司有数十名员工,由于公司业务发展顺利,为了布局更大的市场,去年下半年陈新打算筹备新一轮的融资事宜,但没想到至今仍融不到钱。
陈新向记者坦言,由于公司融资难,目前公司经营仍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我没办法把深圳这个市场开拓完,我也没办法实现更多的布局”。
为了度过公司融资艰难时期,陈新表示,“我要保持‘两条腿’走路,通过市场化运营方式给我带来现金流,支撑我一步步地发展,但就是发展慢。”近年来,由于深圳市《关于促进创客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通知》(下称“三年计划”)的推进,初创企业数量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截至2017年9月30日,深圳市累计实有商事主体2956590户(包含分支机构),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8户,每千人拥有企业142家,创业密度居全国首位。
随着三年计划接近尾声,众多初创型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愈发突出。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深圳市对天使轮初创期项目的融资数量分别为94起、130起、70起以及34起。2016年深圳市对天使轮初创期项目的融资数量达到顶峰,然而随后的2017年、2018年融资数量却两度被“腰斩”。
某信息技术公司CEO罗田(化名)也向记者坦言,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如今基本上募不到钱。“我们设计的模式比较好,靠股权融资的上下游上市公司多少能募到些钱,如果找基金公司募钱,也是募不到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