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一带一路”暗藏亚太资管新路径
布局“一带一路”暗藏亚太资管新路径
在日前发布的《2017年亚太资产管理发展趋势与展望》(以下简称《报告》)中有预测称,随着亚太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正在对外资打开大门,亚太资产管理行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其中,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跨境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而在中国蓬勃发展的金融科技将再造资产管理行业。
沿线国家融资需求大
当前,中国金融正处于新一轮对外开放步入新历史的阶段。伴随着中国社会财富的增长和高净值用户群数量的增加,“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金融机构、个人还是企业,都开始进入到资产的国际化配置阶段,跨境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需求异军突起。
据《报告》显示,2017年到2020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累计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将达到5.2万亿到7.3万亿美元,年均投资额为1.3万亿到1.8万亿美元。其中,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累计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为2.6万亿到3.6万亿美元,年平均投资额为6486亿到9080亿美元。
尽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已形成了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领带机构为融资平台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框架。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无论出于机构设立的宗旨及服务对象的考虑,还是基于资本金对其出资能力的限制和产品多元化创设能力,现有的投融框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巨额资金需求以及差异化的服务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相关配套政策落地,“一带一路”沿线并购活动重新活跃起来。2010年到2016年,全球对“一带一路”国家已完成的跨境并购累计金额达到1.31万亿美元,累计数量达到13122笔。
“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比如说今年以来中国对对外投资做了适当的规范和引导,所以一个钢铁厂买足球俱乐部或者类似电影的投资明显下滑,买房地产这些领域的下滑差不多百分之七八十。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并购是稳步上升,我们从数据上没有看到受影响的趋势。所以在背后,也看到了政策引导的方向。”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巴曙松在亚太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指出,这些“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体有明显的金融支持力度的不足,确实也存在着储蓄缺口和资本缺口,需要行业内、区域内更广泛的合作。而且这里面的融资体系,总体上并不太发达。
跨境布局的路径选择
巴曙松认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亚太资管机构开展跨境业务可以从路径选择方面着手。无论是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各类项目提供金融服务,还是资管机构本身参与竞争,都需要资管机构在沿线设立分支机构。从营商的便利性、当地的经济风险和政府债务风险三个维度综合考虑,以东南亚和中东国家(地区)为布局起点。
就业务模式角度分析,发展外汇类、利率类期货交易市场,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和搭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发展国际并购业务,协助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
在国内资产管理规模和跨境资管需求均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在中国已经孵化三四年,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大热的话题,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成为金融服务业的趋势,利用大数据和科技的手段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利化、智能化,提高金融服务生产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作用日益显现,推动金融业务从0到1的创新。
实际上,“一带一路”每年的资金缺口大概在8000亿美元,它需要股权和债券,这个时候资产管理业务可以针对不同的项目、针对不同的国别设计相应的方案。
挖财研究院院长白津夫表示,“一带一路”加强资产管理,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风口。“一带一路”从两个层面上,核心之一是互联互通,“五通”重中之重是资金融通,要打造多层次的资金平台,要构建多元的投融资网络,加大资金的支撑。此外,“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投资的需求,放大了资金的效应,所以这两个层面上对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