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成都“东进”助力建设大都市圈

2017-10-21 10:13:00

 

来源:互联网

成都“东进”助力建设大都市圈

对话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曾九利

“两山夹一城”,在龙门山和龙泉山两条山脉之间的成都,如今正在跨过龙泉山脉,探寻成都永续发展的新空间,构建“一山连两翼”的城市新格局。那么,目前成都的“单中心”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城市病”,如何打破固有的“城市圈层”结构,成都“东进”对产业的疏解与调整将起到哪些作用?就此,《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曾九利,请她从专业规划角度来分析成都的“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

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瓶颈

《中国经营报》:一直以来,成都是一个单中心城市,这样的空间结构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曾九利:单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使得城市的功能集中在中心城区,其“虹吸效应”不断增强。比如2010~2015年,成都市的人口增速非常快,达到年均50万人,大概是北京、上海高峰期的水平——即中心城区不断积聚的状态。

目前,成都因为“单中心+功能集中+人口高密度”,带来的大城市病已经逐渐显现:交通潮汐式循环突出,跨区域、大规模、长距离的通勤交通需求,加剧了早晚高峰时段城市交通拥堵;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二三圈层国土开发强度分别为84.8%、35.1%、13.8%,人口密度分别为10388人/平方千米、1172人/平方千米、543人/平方千米,一圈层核心区人口密度甚至达到1.4万人/平方千米,而三圈层仍处于人口净流出阶段。

此外,成都的空间扩张方式也存在问题。由于成都是平原地区,圈层发展特征非常突出。这个特征在平原地区很普遍,如北京、上海也是存在圈层式的划分结构。圈层结构在城市规模小的时候是一种效益非常好的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中国经营报》:那么在城市空间规模扩大后,单中心与圈层结构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哪些制约瓶颈?

曾九利:成都的城市空间规模扩大以后,再采用圈层式发展,会带来热岛效应、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还会导致二三圈层的功能配套不完善、产业分布不平衡、三圈层的人口集聚能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就成都而言将面临两个方面的发展瓶颈:第一是成都市城镇的发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突出。成都平原良田沃土,但城镇发展很快,特别是成都西部片区,如温江区、郫都区等地,包括龙门山山脉前的腹地实际上是成都平原的精华灌区,同时也是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起源,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农副产品,需要进一步保护。

第二是空间布局与资源禀赋的矛盾。比如成都的水源来自西部龙门山,北部区域又是成都的上风方向,因此从城市发展角度应对西部和北部适度控制,从而选择向东、向南扩展。此外,成都静风频率高,对大气污染特别敏感,水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不容乐观。成都市此前出台的“治霾十条”和“治水十条”,正是为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而提出的。

城市发展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中国经营报》:成都市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控制,而且是对整个城市空间布局的新考量吧?

曾九利:成都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因此成都空间发展的新方向,就是从新发展理念出发。尤其“十字方针”,是对成都未来发展格局的重大调整,也顺应了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和转型发展。可以说成都的战略调整是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