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中国

大市中国 > 创投 >

“降成本”一周年 5500亿为企业释放红利

2017-08-19 07:36:00

 

来源:互联网

“降成本”一周年 5500亿为企业释放红利

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成为 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降成本”的第一个系统性文件。

时隔一年,“降成本”的各项举措在企业层面已全面推广。作为“降成本”实施的第二年,今年我国将继续多措并举降成本,全年可以再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左右、涉企收费约2000亿元。

此前,国务院文件要求,经过一两年努力,取得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的初步成效,经过 3 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

不过,中国财政科学院在对东、中、西、东北地区的降成本调研中发现,个别地区劳动力成本偏高的问题仍然存在,而在东北地区却存在“窝工”的现象,人力成本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

区域结构矛盾

“企业降成本六大要素中,东北地区的人工成本一直比较高,而且企业窝工现象比较多,从降低人工成本的角度看,差不多需要裁掉一半的人,但现实情况并不允许。”辽宁省一位钢铁企业的财务人员告诉记者。

该人士所说的“窝工”,主要就是企业工人比较多,本来一个人的工作量,但因为各种条件制约,安排了三个人来做,出现劳动力剩余的情况。

“目前人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差不多在10%,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挤压了企业利润。”上述财务人员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企业成本主要分为税费负担、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人工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等六大类。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因为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遗留的历史问题,通过大规模裁员的方式来提高企业活力,显然不合时宜。在3个月的实地走访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也注意到上述现象。

通过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的“降成本”调研后,中国财政科学院认为,企业对用工成本高的问题反映依然强烈,在东北尤为突出。

从全国数据来看,2016 年全国实体经济企业用工成本同比增长了6.84%。从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企业的用工成本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东部和东北地区2016 年用工成本增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分别为9.84%和7.7%。

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国家为了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社保缴费率,但随着工资的刚性增长要求以及用工市场的紧张,使得这两年实体经济企业的用工成本在持续上升。

6月底,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央行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2017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在“降低人工成本”部分提出,要继续适当降低“五险一金”有关缴费比例,允许失业保险总费率为1.5%的省(区、市)将总费率阶段性降至1%。

然而,因为东北地区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乐观,要降低人工成本存在诸多难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